别让校歌成为“摆设”
■高振千
近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校歌,你还记得多少?》,引发许多人的追忆。但是也有网友质疑,“感觉校歌歌词没多大特色,宏大的字眼比较多,听起来似乎气势雄壮,但一场热闹就过去了,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我国自近代新式学校出现以后就有创作校歌的传统,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逐渐恢复校歌,如今全国几乎所有大学以及部分中学、小学都有自己的校歌。它与校训、校徽一样,犹如学校的精神图腾,被不少教育专家认为是一所学校历史和文化的浓缩,是学校精神风貌、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但是,还有多少学生会唱校歌,又有多少人铭记在心呢?一些学校的校歌深藏不露,好像从来没有教过学生,更不用说在开学典礼等活动时隆重演唱校歌的。这样一来,那所谓的校歌就纯粹成为摆设,当然也就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当初创作校歌大概就是为了“应景”,而不是传承和树立学校文化形象。
这些校歌之所以被束之高阁,除了学校未能及时发掘其文化涵义,或与校歌词曲的空洞、苍白有关。歌词讲些大道理,未能反映学校什么特色;曲调虚张声势,缺乏优美的旋律,难以走近学生。校歌的创作水平不高、内涵不够,与学校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关系不密切,在许多中小学最终都沦为形式。即便有的学生学过、唱过校歌,也难以留下多少深刻记忆。
有的学校也知道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常常想方设法到处学习取经,准备好好打造一番,却往往忽略自己学校现有的文化资源。放着自己的东西不管不顾,一味地另起炉灶、标新立异赶潮流,忘记了自己学校的历史及特点,最后弄得不伦不类,还不如脚踏实地审视和寻根,确立自己学校的文化特征。一所学校连自己的校歌都不认真传播,那文化建设能好到哪里去呢?
好校歌的诞生离不开学校准确的自我定位,离不开高水准的作词作曲。校歌不仅仅是一首歌,校歌还跟学校的管理、办学理念密切相关,只有明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目标,在千人一面的趋势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后才能写出好的校歌。如果只是被动地搞形式,也就拿不出能被大家认同的校歌。好校歌总是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浓厚的传统文化,能激发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如果校歌能在校园里飘荡不息,在学生间流行,让学生喜爱,使学生记住,那这所学校离真正的成功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