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伤”教材
如何“软着陆”
■胡新华
“沐浴”写成了“沭浴”,“劝慰”变成了“权威”,人教版新版初一语文教材存在6处错误,在温州,逾8万初中生使用“出错”课本。
教材是什么?是范本、是标准。可如今,人教社的教材“错误频出”,用时髦的话来说,这让“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教材的重要性不必多言,人教社的教材出现错误,这就是“硬伤”。“硬伤”的存在,谁敢说对教学没有影响呢?然而,人教社虽然已经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开致歉,对“问题”教材却并不召回,这便注定了我们的教材必须“带病上岗”。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寻求让教材“软着陆”的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避开“硬伤”,化弊为利,让教材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笔者想到的方法就有两个。
首先,人教社完全可以列出“纠错勘误表”,发放至使用“问题”教材的师生手中,让师生及时发现“硬伤”是“伤”在了何处,让师生尽快避开“硬伤”所在。
其次,对使用“问题”教材的我们来说,既然已经知道教材有问题,就要善于解决问题。比如说,教师在上一堂新的课程之前,可引导学生开展“我们一起来找茬”活动,找出教材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