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1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陶山
六朝霸业成逝水
千古名山犹姓陶

    陶山

    六朝霸业成逝水

    千古名山犹姓陶

    ■林成植

    陶山,是我国著名道教思想家陶弘景结庐隐居的地方,缘陶弘景命名,被《道藏》载为“天下第二十八福地”。

    陶山,位于陶山镇,俗名屿山,是一座周长1公里许的小山丘。因形似木鱼,而又名木鱼屿;还名蟹山,与鲤鱼山南北相对。花园村《张氏宗谱·族居图赞》中有“鱼峰后倚,蟹屿前凭”的描述。清嘉庆《瑞安县志》载“周回二里,前江后湖,山形独峙”,后来因陶弘景隐居而更名为陶山。本邑文人唐黼墀的陶山寺联云:六朝霸业成逝水,千古名山犹姓陶。

    陶山为陶弘景隐居处

    《陶弘景评传·附录》中记载:“梁天监十一年(512),陶弘景从霍山北返居木溜屿。”意思是说,陶弘景从福建霍山沿海路乘船北返途中在木溜屿隐居下来。宋朝著名学者周行己在《浮沚集·丹室记》中对这句话作了这样诠释:“永嘉境中无所谓木溜屿者,而室之下有仙坛、丹井。虽岁久相传,不可验考。然陶山之为陶山,旧矣。岂山以人著,今名遂传,旧名遂泯乎!”说木溜屿是陶山的旧称,后因取名陶山,旧名就渐渐地没人叫了。清嘉庆《瑞安县志》又载:“梁陶弘景隐此……丹室在焉。有炼丹石、石鼓、云雾岭、洗药池,又有升仙坛……”北宋许景亮有《陶隐居祠》诗云:“金銮辞旧直,鹤驾脱尘坌。真隐虽高世,嘉谋亦相君。石坛移晓月,丹灶覆寒云。琴琴松风在,时人自不问。”

    现在,陶隐居祠已不复存在,丹室也找不到踪影了,炼丹石、石鼓、洗药池也不知在何处,只有云雾岭还静卧在东山坡,只是几经改造,面目已非。

    陶山,风景优美,山上青松吐翠,鸟语花香,一条从福泉山缓缓而来的清溪澄河襟北麓而过,慕得文人雅士荡桨而游。宋赵抃有《游陶山湖》诗云:“十里平湖一画船,短篙慢桨恰相宜。风随雨意来天定,云伴山云出自然。煮茗得泉资味永,弹琴近水觉声玄。兹游自信俱清绝,留与陶峰野老传。”

    千年古刹陶山寺

    清嘉庆《瑞安县志》记述,唐天宝二年(743),高僧潘道晤禅定降龙创刹;唐武宗会昌六年(846),赐额真身禅院;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改名通明寺(通明,陶弘景的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因陶隐居,以山名寺,谓陶山寺;宋熙宁五年(1072)建塔院两座。

    几经扩建的陶山寺,规模恢宏,掩映在满山松风之中。清孙希旦《游陶山寺》前八句云:“霁日开众山,芳林荡晴吹。出门恣幽寻,散步到大寺。夹道青松多,披径杂花坠。万峰转诸天,孤阜挹群翠。”清董凤翔的《陶山怀古》又云:“昔年奇迹著陶峰,落落禅林出晚钟。岭上犹然传好句,云间何处驻仙踪。荒凉古寺寒烟积,飘渺丹台碧树封。自是高人频眺望,不教世态卧潜龙。”读完这些诗句,令人对这座千年古刹产生无限遐想。

    现在,千年古刹陶山寺不复存在了。民国时,这里成为国民党陶山区政府自卫队的驻地,两座塔院的地方筑了东、西两炮台。新中国成立后,陶山寺被改为陶山区中心小学;大跃进时,“飘渺丹台碧树封”的满山青松皆烧了炭,化为灰烬;上世纪90年代后,这座古寺毁拆殆尽,只有那口神奇的六角古井仍留在陶山中学(现称瑞安市第九中学)的校园中。为了弥补历史的遗憾,在校园围墙外的北侧建了一座新的陶山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小小山丘,因陶弘景隐居而成名。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宋朝的赵抃、许景亮,清朝的邹元檄、孙希旦、董凤翔、孙炳、黄绍第、曹应枢……游览了陶山、陶山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陶山,原是山名,后演化为行政区域名。陶山,不高也不大,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着全新的希望和未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有话说
   第00003版:在现场
   第00004版:微播报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财富榜
   第00007版:议事厅
   第00008版:温州垟
   第00009版:远望角
   第00010版:星光道
   第00011版:玉海楼
   第00012版:广告
   第00013版:学周刊
   第00014版:学周刊
   第00015版:学周刊
   第00016版:广告
纤细秀丽灵巧轻盈的石梁桥
六朝霸业成逝水
千古名山犹姓陶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1 六朝霸业成逝水
千古名山犹姓陶
2013-12-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