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0版:云江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纯真南雁
会文书院

    纯真南雁

    ■林云

    浙南多奇山秀水,雁荡山是其中之一。而雁荡山分南北,北雁荡在乐清,南雁荡在平阳。南北两山遥相呼应,各有气质。

    虽是寒冬,但南方的树木依然青翠。在临近南雁荡山景区的路上行车,随道而进。车窗外青山夹杂着红枫,碧溪环绕着石滩,色彩鲜明,全然不像北方的木叶尽脱,萧瑟黯然,只是比平常多了一份宁静,更显安逸。

    不像其他景区门口商店鳞次栉比,吆喝声声,横在南雁前面的唯有一滩千年的溪石,一泓碧绿的溪水,一只轻漂的竹筏,三三两两的游客正在下午两三点的冬阳下静待着轻舟一渡。轮到我们渡过溪,上了岸,看到“碧溪渡”三个字,就像一幅好画配了一首好诗,只觉得这一渡溪水更加静美,真是一个好名字。

    过溪后,踏上石条路,整齐而干净,蜿蜒着伸向山边。道路的一旁有一垄一垄油绿的芥菜地,有直立着的瓜棚架,只是这个时节上面只挂了些枯黄的瓜藤残枝;道的另一旁则是细竹簇簇,流水潺潺;偶然走过几位步态稳健的老人,操着浓厚的乡音;腰里别着柴刀的山民,背上扛着柴禾;再有那远处浓荫下散落着的民房,要不是写着韩文、英文、中文的景区指示牌,你绝不会觉得自己是走进了风景区,倒像是进到了普通山村,纯朴而淡泊。

    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百里周遭雁荡山,石门天设不须关”的石门,走过大有泰山压顶之势。全峰由三块巨石构成,呈“品”字形,浑然天成。门楣上有国民党陆军中将姚琮所题“东南屏障”四个大字,字体湿润却不失稳重,含蓄而不失气势,颇为这山峰增添了“一门守天下”的霸气。

    继续山行,莫说那惟妙惟肖的“金蟾望花”,单是那峰回路转间雄踞山腰的“云关”足以让你连叹造化之神奇,山峰之险丽。云关由两座崖岩夹峙而成,顶端有大石梁覆盖,形成天门。石壁上两行题句为“云锁天窗隐,关开月牖明。”想象旭日初升,万道光芒,穿过此门,犹若把把利剑直指远方,该是怎样一幅壮观的场景?日出日落,朝阳晚霞,云关依旧在,只是行者匆匆,早已远去,唯有那“峭壁留题墨未干”的诗句告诉我在时空的转变中,我们都在同一座山峰峭壁下抒写过同样风情,感叹过同样的胸怀。伫足于云关之下,俯看山下田垄空旷,村居错落,几处农夫焚烧枯草和那袅娜的炊烟相继升腾,偶尔几声鸡鸣犬吠相衬,如入世外桃源,一时恍惚。

    到南雁荡不得不去探访“会文书院”。走上一段宽大的石阶便可以看到书院的门坊了,上面有孙衣言所题“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作为瑞安人,倍感亲切。会文书院原是北宋末年陈经正、经邦兄弟读书处,朱熹曾率弟子多人在此讲学,可显当时文风之鼎盛。步入书院,极目山色,近享微风,暖阳融融。上楼凭栏而坐,化身求学后生,手捧书卷、嗟哦吟诵,古风古韵摇荡心间,才真正懂得读书求学必要不受世俗纷扰,寻一份纯真,清风伴吟诵,悟于自然间。

    时间在山间游走,不得不下山去了。那南雁荡的山,南雁荡的景,还有那清幽的道观,那观音洞中的慈云古刹,不得虔诚拜访,终是遗憾。历史上,此地“道教,佛教,儒教”三教盛行,我想修道和求学应该是一样的吧,都在寻求人生的真,遇事能明,处事不惊,水到渠成,自然通达。虽然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寻一方这样的山,遇一隅这样的水,多是身处俗世间,形色尽扰,但心怀这南雁之山吧,她也许能带你步入一种纯真,沉积一份宁静。

    浙南多奇山,而我喜欢在雁荡前面加个“南”字,仿佛便多一份江南的秀气与睿智,多一份人文与厚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财富榜
   第00004版:在现场
   第00005版:微播报
   第00006版:百姓事
   第00007版:飞云新闻
   第00008版:人物志
   第00009版:远望角
   第00010版:云江潮
   第00011版:玉海楼
   第00012版:广 告
   第00013版:专 版
   第00014版:金周刊
   第00015版:金周刊
   第00016版:广 告
奇丑的柳树
纯真南雁
远去的
院落
三十四溪流水
甘 蔗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10 纯真南雁
2014-3-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