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理想调整到
和现实相辅相成
■薛建国
日前,“致瑞安待业青年的一封信”的帖子引起网友热议。一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待业青年”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高不成低不就,“家里蹲”“屋里嬉”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而在另一边,不少瑞企面临着用工紧缺,“招工难”、“人才缺乏”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详见本报3月3日第9版、5日第5版报道)。
提及这些现象,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是,“现在的大学生都怎么了?”这句话显然是针对大学生的一种批评。而仔细琢磨一下,这句话其实有点推卸责任的意思。问大学生怎么了,首先要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一直以来,在老师和家长眼里,学生学习好就可以了,有没有劳动观念并不重要。读了大学,他们自然觉得自己不是普通劳动者,不但不会劳动,而且还鄙视劳动。这就是学校教育和家长教育引导的结果。他们总以为自己读了书,出来就要干体面的工作,而实际上我们知道刚毕业的学生离社会的要求还差得很远。
有一著名CEO,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就在公司来了客人时给端茶倒水,看似很简单,可他做得很认真,并认为里面大有学问,第一要有服务的意识,第二泡茶有技术讲究,什么时候去倒水,什么时候加茶叶,都得把握。他的体会是,倒茶水不一定能当CEO,但当CEO要学会倒茶水。
成功者的经历,有一共同点,就是从基层做起,从简单做起,从小事做起。一些大学毕业生为何不屑于此,是因为他们没有调整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可以说,每位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人梦想毕业后考入国家机关,有人梦想毕业后经商挣大钱。有理想是好的,理想是催人奋进的助推器,有了理想就有了前进的动力。但理想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理想与现实也是有一定差距的。几年的大学学习仅仅是个基础,而一出校门就想一步登天,本身就不现实。毕业后,一次次求职碰壁的经历,就是把丰满的理想一层层剥离的过程。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大学毕业生应该做的是及时调整心态,将自己的理想调整到和现实相辅相成,在就业的过程中才不会产生太大的心理落差,从而悲观绝望。大城市、大机关留不下来,可以转战乡镇和农村,其实这些地方更需要你们,在这里你们一样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为有用之才。
近日许多媒体报道,8年前,刘宁(化名)以近650分的高分,成为四川凉山某县的理科状元,考入中国科技大学。4年前,刘宁大学毕业,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开始沉迷网络,四处流浪。高考时是理科状元,上的又是名牌大学,这样的境况一般来说在找工作时更具有优势,如果要求不是太高的话,找个差不多的工作应该不是问题。但问题就出在刘宁对找到的工作都不满意,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找不到喜欢的工作,我宁愿不工作”。
虽说理科状元成为流浪汉是个个案,但从个案中折射出的大学生就业观值得我们思索。大学毕业生或选择就业或选择创业,无论如何,都应该从现实出发,去实现理想。
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主要还是受“学而优则仕”等世俗观念的影响。观念变一变,理想与现实并不矛盾,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比如说,放低姿态,先就业再择业,即便是小厂小店,即便是脏活累活,都当是积累工作经验,掌握实际技能,寻找新的机遇的过程。当然,也不妨自主创业,从小商贩、个体户干起,一步一步向成功的目标进发。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开擦鞋店、办养猪场而最终取得成功的,不乏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