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城老地方系列
3
邵公屿——
瑞安街巷的起点
■宋维远
说邵公屿是瑞安街巷的起点,是因为它是瑞安早期县治(行政机构)的所在地,是瑞安县城的前身。
我国古代从秦汉推行郡县(国)制后,皇宫所在地被称为“国都”,地方郡、县等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就称它为“郡城”和“邑城”。这些地方设立行政机构后,官员、居民、商贾、军队就相对集中,于是就产生了街、巷。那么,瑞安的街巷理所当然地是以邑城为起点了。
鲁岙的街巷早期夭亡
瑞安在三国时,属于孙吴的势力范围,距今1775年,即吴国赤乌二年(239),孙权为了巩固后方统治,加强地方郡、县政权建设,特地从一些大县中分析出一批新置的县,其中一个县便是瑞安县的前身——罗阳县。
罗阳县地原先属永宁县(永嘉县的前身)管辖,分县时,就以大罗山及其西边吹台山上的分水岭为界线。山之阴(背面)仍属永宁县,山之阳(南面)划归新建的县。因为新县地处大罗山之阳,故取名“罗阳县”。县治衙门(即县政府)起初设在集云山南麓的鲁岙地方。当时飞云江河口北岸还挨着集云山麓(后来逐渐南移到今址),鲁岙正好在江边,是水陆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全县(那时县境含现在的瑞安市、苍南县、平阳县、泰顺县和文成县、瓯海区的一部分)政治、经济中心后,人口逐渐增多,街道路巷自然应运而生,应该说鲁岙的街巷是以后瑞安街巷的起点。但是在鲁岙设立县治后的数十年中,鲁岙南面的邵公屿、西山以及隆山、万松山等地也从飞云江河口中的岛屿慢慢淤积成陆地而与江北岸相连起来,鲁岙也逐渐失去地理优势。东晋太宁元年(323),县衙门就从鲁岙搬出去,此后,鲁岙被遗忘,至今也未弄清楚它原初的具体地址,后人只知道它在集云山南麓今西岙村一带。所以,鲁岙原初的街巷,因历史的变迁没能延续下去,只在瑞安街巷史上留下一个不确定的起点。
邵公屿的街巷源远流长
说邵公屿的街巷源远流长,是因为邵公屿的街巷形成比鲁岙的街巷还早,而且以后一直发展壮大,生生不息,有无限的生命力,显示出辉煌的前景。那么邵公屿今在哪里呢?史料称,它就是现在瑞安老县城东面这一带。具体情况,由历代《瑞安县志》、《瑞安市志》记载下来,大致归纳为下列内容:
一、三国前,邵公屿和它西边的西山、东边的隆山、东北面的万松山都还是飞云江河口中的岛屿。西山像一只大海龟浮露出江面,邵公屿却像一条大鳌鱼伏在水面,隆山顶上的文笔峰,被看做是邵公屿东面的苍龙,栖隐山(今万松山)像彩凤展翅于它的东北方。南面是飞云江,北面是古飞云江南移后留下来的一片湿地,后称为北湖(今北门外那片平地)。
二、大约在东汉末年,有个姓邵的长者率领族人来到上面讲的这个岛屿上开荒,建立部落,大家尊称他为邵公。邵公死后,族人们说他成为神仙保佑子孙,便称这个岛屿为邵公屿。古时邵公屿上有株古榕树,枝叶茂盛,像一把硕大的雨伞,树东还有古井,称邵公井。据说是当年邵公亲手种植的树,亲手凿的井。
三、东汉末年,邵公屿周边有个庄园主蔡敬则,曾当过南阳县令,因黄巾军起义弃官归里。在建安年间(196—220),率领庄园武装南下东平(今福建建瓯)平定“越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南部都尉(郡治下属武官)镇守永宁县,军队驻扎在邵公屿,并在此建立都尉署(衙门)。由于蔡都尉治军有方,号令严明境内安定,四周躲避战乱的百姓纷纷前来安家。蔡敬则又被晋爵为安乡侯。三国初,他解甲归田后,还率众在家乡除掉虎患。死后,族人在原都尉署内辟一所祠堂,后来又在原祠堂旁另建忠义庙(曾一度作城关一中校舍)专门祭祀他,还在他的墓旁(在今周岙)建一“捕虎亭”予以纪念。
四、邵公屿设都尉署后,特别是东晋太宁元年(323),安固(罗阳后改安阳,再改为安固县)县治搬迁到邵公屿后,全县政治、经济中心移到这里,首批街巷便应运而生。历经后人1700年的薪火相传,街巷不断向四周辐射,城镇化程度继续提高,全市建立了十个街道。1999年,瑞安市人民政府搬迁到原邵公屿东侧的安阳新区(原来是海涂淤积成陆)。
今年是罗阳建县1775周年,又是瑞安县人民政府建立65周年,也是现在的市府大院搬迁新址15周年。在这个三重喜庆的年份,追溯瑞安源远流长的街巷发展历程,对开辟和建设邵公屿的邵公和蔡敬则等拓荒者、创始祖,定会表示由衷的敬意!也更会鞭策后人为建设美丽瑞安、平安瑞安而更加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