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1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安历史上
三次人口迁入高潮
古代人口迁徙图

    瑞安历史上

    三次人口迁入高潮

    ■俞 光

    瑞安是移民之乡。三国吴赤乌二年(239)罗阳县建立,由于移民的迁入,瑞安人口渐渐增加。在五代、南宋和明代,分别出现了瑞安历史上的三次人口迁入高潮。

    据有关文献记载,五代时(907—960)出现瑞安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入高潮。其时自温州境外迁入瑞安人口的移民共44支,其中,迁入今瑞安市(2000年境域)42支,迁入今泰顺县2支。在迁入今瑞安市42支中,迁自福建34支,迁自其他地区及未注明迁出地8支,说明迁入的主要是闽人;迁入平原22支,半山区15支,山区5支,可见主要迁入平原;有注明迁移原因的28支,其中为避乱的26支,所以避乱是迁移主要原因。

    五代是我国古代最后一次大分裂的时期,持续的战乱给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唐亡,后梁太祖封王审知为闽王,境内稍为安定。后唐同光三年(925)王审知卒,其子自相残杀,连年军阀混战,生灵涂炭, 于是闽人纷纷外逃, 以求生机。而安固县与福建毗邻,交通方便。水路:霞浦、福州、泉州、厦门均可沿海通达;陆路:浙闽驿道连接两地,另外尚有许多山间小道可通两地山区。加以当时安固县土地资源丰富,便于移民垦荒务农。更重要的是,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四月,钱镠占领了安固后,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政尚宽惠,减轻赋役。于是安固县便成为南、北民理想的迁入地。五代瑞安人口大迁入为其时瑞安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宋时,出现瑞安历史上第二次人口迁入高潮。南宋时期自温州境外迁入瑞安移民97支,其中迁入2000年境域时的瑞安市85支,泰顺县1支,文成县11支。在瑞安市85支中,迁自福建66支,其余地区19支,说明主要迁自福建;就迁入地情况来说,迁入山区10支,迁入半山区16支,迁入平原59支,可知主要迁入平原。迁入的主要原因是福建人多地少,故移民多向土地相对较多、特别是成陆不久的瑞安沿海平原转移。

    明代特别是后期,出现瑞安历史上第三次人口迁入高潮。明代迁入今瑞安市的移民共131支,其中迁自福建106支,说明主要迁自福建;就迁入地情况来说,迁入山区37支,迁入半山区57支,可知主要迁入半山区、山区;依迁入时间来看,迁自明后期(1522—1644)77支,可见明后期人口迁入出现热潮。明代移民的特点是:一是历代人口迁入数量最多、频率最高的时期;二是迁入地以半山区、山区为主;三是闽南成为福建迁民的主体。

    闽东毗邻浙南,水陆交通便利,在人口迁移瑞安时本占有先天之便,但是明中叶以后,“一条鞭法”的赋役制度改革推行,使赋役合一,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更为松懈,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万历前期(1573—1593),重要粮食作物番薯由菲律宾传入我国闽南,使原先不宜种粮的山地得以开发,大大缓解了当地长期存在的粮食短缺矛盾,一些农民或改种经济作物,发展商品性农业;或迁移他乡,推广种植番薯;或离开种植业,转为从事工商各业。一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浪潮便在闽南兴起。闽南至瑞安日益发展的沿海交通,也为这股浪潮的北移提供了方便,于是闽南便取代闽东成为福建迁民的主要迁出地。再加上倭寇的骚扰、明末农民大起义,使得明后半期移民迁入形成高潮,明代也成为自温州境外迁入瑞安的移民支数最多的一个朝代。由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是以山地开发作为突破口,因此瑞安半山区、山区的山地便成为迁民的首选迁入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有话说
   第00004版:财富榜
   第00005版:微播报
   第00006版:议事厅
   第00007版:百姓事
   第00008版:百姓事
   第00009版:在现场
   第00010版:随手拍
   第00011版:玉海楼
   第00012版:广告
   第00013版:广告
   第00014版:学周刊
   第00015版:学周刊
   第00016版:学周刊
邵公屿——
瑞安街巷的起点
瑞安历史上
三次人口迁入高潮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11 瑞安历史上
三次人口迁入高潮
2014-3-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