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不是奢侈品
■金 粟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年少时经历过饥饿的岁月,梦想着有一天能吃上一盘猪肘。也是时来运转,真的就有钱了,从第一笔利润入账的那一天起,他每天买两只猪肘子,红烧,清炖,酱着吃。几年下来,血脂高了,血压高了,胆固醇高了,尿酸也高了。现在,据说改吃素了。很显然,某公嗜吃猪肘子,完全是“饥饿补偿心理”在作怪。
近日,有美英等媒体报道称,中国富人对奢侈品有了很多追求,肯把大笔的财富投向艺术、私人飞机、勃艮第葡萄酒和爱马仕包(详见本报4月14日第3版)。还有传说,富有的中国大妈去买名牌洋货,比如名包什么的,她不是一件两件地买,而是粗粗看了一下样品,然后果断挥手,掷地有声地说:“这一件不要,其他统统打包。”笔者推测,这些人应该有过贫穷的经历,狂购奢侈品是“贫穷补偿心理”在作怪,除此之外,还要借以填补心灵的空虚,维护做人的尊严。
可惜,奢侈品维护不了做人的尊严,比尔·盖茨的一番话早已让同胞们羞愧不已。针对中国富人追求奢侈品的现状,比尔·盖茨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中国富人还没有学会最重要的一项——慈善。
当然,比尔·盖茨的话不是真理,一个热衷于慈善事业的世界首富,并不代表他讲的话就该成了权威。首先,慈善不是奢侈品,不是富人的专利,慈者慈心也,善者善举也,慈心善举,可以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哪怕是最普通、最贫穷的人,正如孟子所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其次,慈善并不是特指拿钱去帮助别人,而是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拉他一把,给他一个鼓励性的微笑,说一句安慰的话,这些都是慈善行为;其三,中国有很多富人本身就是慈善家,比如有“中国首善”之誉的陈光标,他们早已学会了比尔·盖茨所说的“最重要的一项”。笔者以为,比尔·盖茨所指的只能是一部分中国富人,也许只是其中的少数部分。
孔夫子给富人提过一个要求,“富而好礼”。什么是“礼”?古人说,“礼者,仁道之节文”,换言之,就是内存爱心,外显礼节。偏爱奢侈品的人,他的爱心可能已淹没在欲望的海洋中难以自拔了,用奢侈品来包装自己,在穷人面前就有粗暴无礼的嫌疑,炫富的本质是嫌贫。如果富人有“嫌贫”的举止,那就有可能激发穷人的“仇富”心理,贫富相对立,社会不安定。
英国哲学家罗素把人的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占有”,一种是“创造”。追求奢侈品是一种占有性行为,不利于社会稳定;慈善是一种创造性行为,能够创造出一片和谐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