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铺迸发新生机”是技能的荣光
■金 粟
上个世纪末,制衣业工业化程度提高,裁缝行业日渐式微,多数裁缝丢下了自己的技能。从客观上讲,是生存问题迫使裁缝放弃本行业;从主观上讲,一些裁缝也是难耐寂寞,想在商业社会里谋求更大的利益。像“刘氏服饰”店主刘氏夫妇那样,在瑞安开裁缝店20年(详见本报5月14日第5版报道),守住了自己的一份技艺,实属不易。如今,“随着加工特殊体型服装和高端定制消费的兴起,裁缝这个古老的行业复活了”, 光顾“刘氏服饰”的顾客络绎不绝,刘氏夫妇可谓守得云开日出。笔者以为,“裁缝铺迸发新生机”是技能的荣光。
俗话说得好,“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坐吃山也空,技能才是“源头活水”。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来说,一技之长的人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大多数的个体来说,一技之长是立身处世之本。技能在身,进可济世,退可谋生。刘氏夫妇能缝制,能设计,做个性化衣服,长期服务于他人,虽走过低谷,终迎来高潮,传统行业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不过,传统行业得到大众承认固然可喜,但现代社会更需要那些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专业技术人才。有人说,我们这个社会最不缺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至少本科毕业的高学历之人,一种是只有力气、没有技能的低学历之人。高学历之人得不到高端工作,许多人成了啃老族;低学历之人不喜欢低端工作,许多人成了啃老族。一面是失业率畸高,一面是技术工奇缺,社会发展遭遇瓶颈。倘若高学历人群中的一部分转而去接受职业教育,低学历的人去学一点实用的技能,境况必能得到极大改善。
前不久,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要将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中的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实施技能型和学习型两种高考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业结构型矛盾会得以解决,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沐浴着技能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