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外来“红娘”
起到更多的“激活”作用
■薛建国
一家来自杭州的O2O婚恋机构,近日入驻我市某大型购物广场,它有一定规模的门面及经过培训的红娘,还拥有网络及线下的人脉资源。据透露,该店自入驻以来,每日接受咨询近百人,每日安排相亲达10来对(详见本报6月30日5版报道)。
这家杭州的婚恋机构能够到瑞安设立分支机构,证明这种模式在杭州还是比较成功的,所以才要进行复制。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在杭州成功的模式是否服瑞安的水土有待观望。
水土服不服,与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瑞安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接受新事物能力超群,不过,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上。
婚姻的属性是家庭和社会文化范畴内的事;而婚恋机构则带有明显的商业目的。据了解,温州虽然在经济领域开放程度很高,可人的婚恋观却相对比较保守,比如说,很多温州人找对象就是要找温州人,即使在外地的温州人也不例外;再则,温州年轻人找对象有不少是通过父母或亲朋好友介绍的;还有,在温州城乡至今还沿袭“订婚”习俗,家人、长辈等人的认同和法律的认可同等重要。
从报道看,杭州的O2O婚恋机构在瑞安还是比较受欢迎的,“每日接受咨询近百人,每日安排相亲达10来对。”这个头开得不错,但最终还得由市场说了算。
这家婚恋机构之所以看中瑞安市场,是因为“近几年,在我国各大婚恋网站注册的瑞安籍在线人数高达10万人”。不用说,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大到把外来的“红娘”都吸引过来。本地也有几家婚介机构,“低调”、“简单”,说明这个行业在瑞安发展得不怎么好。
外来“红娘”的介入,势必对本地婚介机构的生存带来压力。让他们意识到“狼来了”,不是坏事,可以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婚介出现在各地,已经有一定年头了,传统的介绍方式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形式多样的交友活动及电视征婚和相亲类节目盛行,这是观念的突变。过去通过婚介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一般是不愿让人知道的,认为不是什么光彩的事,现在有爱就要大声说出来,生怕别人不知道。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人的思维方式,一切皆有改变的可能,传统的婚恋也不例外。
变了未必全活,但不变一定得死。外来“红娘”出现,客观上会挤压瑞安本地婚介机构,但更多的会是正面效应,“激活”那些尚在固守传统的行业,创新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