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6版:有话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者当为“君子儒”
不为“小人儒”

    医者当为“君子儒”

    不为“小人儒”

    ■金  粟

    孔子曾告诫弟子子夏说:“你应当做一个‘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什么叫“君子儒”和“小人儒”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由此可见,“君子儒”就是指品德高于才能的知识分子,“小人儒”就是指才能高于品德的知识分子。

    在医患关系颇为紧张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来看待医者呢?很显然,那些恪守医德,尽其所能为患者服务的医生就是“君子儒”;那些不讲医德,唯利是图,甚至轻贱生命的医生就是“小人儒”。“小人儒”式的医生,为群众所厌弃,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一方面因素;“君子儒”式的医生,为患者及其家属所尊重和喜爱,是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的一方面因素。前不久,福建某医院的3名外科医生,在连续做手术32个小时后,累倒在手术室,他们的敬业精神受到了人们的普遍称赞,在我市也有许多这样的事例(详见本报6月30日4版)。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们就是当之无愧的“君子儒”式的医者。

    “君子儒”式的医德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仁”。传说范仲淹在年轻的时候就立下志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也好,良医也好,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济世”,这就是“仁”,它是一个人的理想,也是一个人的信念。一个人,怀揣济世为民的理想,就如同中流砥柱,任你物欲横流,我自岿然不动;一个医生,心中明确了“仁”的信念,便能够推己及人,时时处处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并最终得到了社会的尊敬和患者的理解。我市广大医务工作者长时间坚守在一线,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用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他们就是“仁者”。

    第二是“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个“智者”,必然能够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见利思义的,是“君子儒”;见利忘义的,是“小人儒”,智者所不为也。医者救死扶伤,是“义”之所在,这个时候是不该想起“利”的,那些乱开药拿回扣,做手术拿红包的人,就是渔利之徒。这并不是说医生不食人间烟火,国家发给工资,单位发给福利,养家糊口,已然得利,若在此之外再去谋私利,那就是不义之举了。我市老医生郝权武、陈颖异“坚持看完最后一名病人才下班”,徐水清长期“在西山老年宫开展义诊活动”,他们都是“智者”。

    第三是“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多高的医术看多重的病,决不“强不知以为知”,夸夸其谈,忽悠病人,这是“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发生诊疗错误,就敢于承担错误,并乐于改正错误,而不是欺上瞒下,推卸责任,这是“勇”;“当仁不让”,遇到患者病危的关键时刻,不瞻前顾后,不推三阻四,这也是“勇”。

    具备仁、智、勇的医者,他们的品德必定胜过才能,就是“君子儒”。 医者当为“君子儒”,不为“小人儒”,其他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也是如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聚焦点
   第00004版:聚焦点
   第00005版:最新闻
   第00006版:有话说
   第00007版:财富榜
   第00008版:广 告
   第00009版:在现场
   第00010版:议事厅
   第00011版:微播报
   第00012版:百姓事
   第00013版:广 告
   第00014版:专 版
   第00015版:家周刊
   第00016版:家周刊
愿外来“红娘”
起到更多的“激活”作用
医者当为“君子儒”
不为“小人儒”
莫让“爱心”变“寒心”
瑞安日报 有话说 00006 医者当为“君子儒”
不为“小人儒”
2014-7-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