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爱心”变“寒心”
■陈桂芬
媒体报道,有位贫困大学生连续4年得到某基金会的资助,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并得到了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该基金会负责人高兴之余,邀请该大学生为别的学子谈谈学习经验和感受时,却遭到无情的拒绝,不禁令人心寒。
每年高考之后,总有一些寒门学子因无法交纳高额学费,徘徊在大学校门之外。这对贫困学子来说是无奈、伤心和不幸。但他们也是幸运的,每年,经媒体报道后,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能得到爱心人士的雪中送炭,不再因家庭的困难而失学或无法完成学业。
感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催化剂。笔者不禁想问:作为贫困生的你从爱心人士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助学金时,有何想法呢?爱心人士与你既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骨肉亲情;他们没有资助你的义务,为什么慷慨解囊?他们就是有一颗纯洁的爱心,关爱勤奋好学的寒门学子,希望寒门学子不再因贫困伤害了自尊心,不再因没有文化而愚昧贫穷。这是爱心人士对寒门学子寄予的厚望。但贫困生得到资助进而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后,有没有想到感恩呢?
基金会的资金都是各界人士爱心捐赠的,他们无私奉献时,未必就图回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希望受助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希望他们取得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希望他们铭记曾经教育、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这样的捐助才有意义,才快乐,否则对捐助者来说,那与拿钱打水漂有何差别?
孔子曰:“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然德才皆具者,圣人也。”这些名言警句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做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作为贫困大学生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要知恩、感恩、报恩,否则伤害的是爱心人士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