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技艺注入新活力
瑞安蓝夹缬
“印”上德文走出国门
■记者 庄颖昶 特约记者 方孔德
近日,市集云实验学校33名师生来到德国费德里希·阿德勒一级初中,把染制有“瑞安市集云实验学校和德国费德里希·阿德勒一级初中友谊长存”德文字样的瑞安蓝夹缬作为礼品,送给对方。据了解,今年上半年,集云实验学校曾把23条瑞安蓝夹缬作为礼品,赠送给来访结对的澳大利亚科耐中学20多名师生,深受对方喜爱。
日前,记者在王河生创办的温州市采成蓝夹缬博物馆,观察他们是如何染制有德文字样的瑞安蓝夹缬。
难度倍增,瑞安蓝夹缬“印”上德文
王河生说,染制有德文字样的瑞安蓝夹缬目前只是少量创作,因为专门制作德文字样的蓝夹缬雕版费用太大,而且染制上要比一般的蓝夹缬多花一倍功夫。
采成蓝夹缬博物馆的师傅们先把德文字样雕刻在厚纸版上,形成镂空德文纸刻版,再把镂空德文模版铺在白布中间部位,用刮浆板把防染浆剂刮入德文模版空隙,让德文字样部分染不上染料。
再采用蓝夹缬技艺,用传统的《状元游街》、《麒麟送子》、《单枪救主》等4个图案的雕版,将刮浆好的德文白土布两边对折放入雕版两版中间,夹紧固定好,入池染色,浸染15分钟左右,吊离染池停留5分钟,之后再反复十多次。
王河生说,在空中稍作停留,是为了让黄绿色染料在空气中充分氧化成靛蓝色,能长久不退色。最后,将布从雕版上取下,在水中漂洗后,进行卸布洗晾的最后一道工艺。同时,还要刮去布上的德文防染浆,白色的德文才会显现出来。
从早上8时直到当天16时多,师傅们经过8个多小时的印染,一幅印染有《状元游街》、《麒麟送子》、《单枪救主》等古代图案和“瑞安市集云实验学校和德国费德里希·阿德勒一级初中友谊长存”德文字样的蓝夹缬展现在面前,图案清晰,蓝白相间,可谓精美绝伦。
思维创新,老技艺要做大文化产业
将瑞安蓝夹缬染制成为出国礼品,是省级非遗传人王河生创新古老技艺的一种尝试。
据了解,蓝夹缬技艺为中国传统印染“四缬”技艺之一,已有千年历史,宋代指定彩色夹缬为皇家专用。在民间大多用蓝夹缬制作被套,是婚嫁的必备之物。2011年,蓝夹缬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河生祖辈曾从事靛青染坊。2007年,一直在外创业的他,回乡创办蓝夹缬博物馆和靛青合作社,完整地传承了祖辈靛青种植、炼制、蓝印花布及蓝夹缬产品制作的整套技艺。
目前,温州市采成蓝夹缬博物馆还给东源木活字书籍染制蓝夹缬封面,为温州一夏令营开发“状元及第”蓝夹缬书包等,为古老的技艺注入新活力。
王河生表示,对创新老技艺的文化产业前景充满希望,将力所能及地做好古老的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