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最怕你叫他“骗子”
■王国荣
如今的骗子,比夏日的蚊子还多,都躲在暗处,躲在网络的另一端,只闻其声,不见其影,不像过去街头诈骗,还见得着真身,有些还唱着双簧。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手法总是大同小异。然而,本不难识破的各色诈骗之所以仍有市场,是因为一些人的过于轻信或抗利诱能力低下。
像7月23日本报第5版和第7版报道的两个案例,虽然电信骗局经常调换花样,不断出现升级版,但类似的诈骗电话或短信应该说是多得不能再多了。而且此类的报道也经常有,经常在提醒;微信朋友圈上,也经常看到大家在转发防骗等方面的信息。再说了,“单独二胎”政策落地前后都宣传过,市民应该先看看仔细,有“二胎补贴”吗?就算有,这显然也是计生部门管的事,或者是劳动保障部门,一家医院的财务处怎么可能管得这么宽?
不能不承认,钱这个东西,真的是诱惑大。近期我市竟然在一天内连发两起此类骗局,共被骗取财物4000余元。不知可不可以这样形容被骗者:不是“利令智昏”,也是“财迷心窍”,一步步落入骗子的套?就拿报道中这位家住仙降街道的陈先生来说,他接到“医院”有5000元新生儿补贴的电话时确实是激动了一下,不过他开始还是将信将疑的:“有这么好的事?真的假的?”但是,经不住骗子的步步忽悠,还是汇去了430元“手续费”,想“以少换多”,却不想想政府发补贴何时要过“手续费”。还好,陈先生没有“窃喜”太久,“幡然醒悟”后没进一步被骗。可是,有人却在这5000元“馅饼”诱惑下跌进了陷阱。
其实这个骗局从“单独二胎”政策出台时就开始了,全国各地都有发案的报道,尤其在一些农村。可是总有人在“馅饼”面前丧失定力,抵御不了诱惑(如本报7月17日报道的39岁男子身陷桃色陷阱,被一个老掉牙的骗局骗走6万多元)。祸起财色,自古有训,这两个东西真的贪不得。
虽说骗子“骗你没商量”,但你自己也得掂量掂量:哪有这么好的事,一个电话就来钱?还是该多听听警方的提醒:凡是和“钱”沾边的,都须高度警惕!其实是比较简单的事:接到这些和“钱”沾边的电话或者短信,要么爽快挂断或者删除,要么就说“谢谢你骗子”,骗子最怕你叫他“骗子”,这时他会立马挂断电话。如果真有什么补贴之类,单位、社区等正规部门自然会按正规渠道下发,不必性急,不会少你那一份。
面对电信诈骗“与时俱进”,有关部门在宣传提醒人们的同时,也该跟进打击查处的手段与力度,特别要深入查处收集倒卖个人信息和恶意泄露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对群众举报和已经掌握的电信诈骗团伙及据点,要通过技侦手段及时予以打击。如果防范与打击的两头都做到了,老套拙劣的电信诈骗恐怕就鲜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