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伤不下火线”的誓言
海安老军人讲述解放洞头岛战役
■记者 钱枫枫
ui bao
Tel:6608 1255
曾是一个兵
R
编者按:狼烟四起,烽火连天,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或许只能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而对于那些亲历战争的老军人来说,战争在他们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他们将青春留给了用鲜血浇铸的时代,将和平与繁荣留给了子孙后代。
在属于军人的八月里,本报推出栏目“曾是一个兵”,和读者一起走近那些可亲可爱、可敬可赞的老军人,聆听他们诉说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7月30日上午,老军人蔡岩池坐在自家门前,等着几个老朋友上门相聚。他们都是1951年入伍的军人,当年海安入伍的18人,如今健在的只剩下他们5位,5人中年纪最大的便是86岁的蔡岩池,年纪最轻也已82岁。他们有着一段难忘的岁月。
“那年我23岁,我还清楚记得入伍那天是1951年农历五月初五。”蔡岩池感慨地说,“退伍那年是1958年,在这当兵的七八年里,我立过3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也曾光荣负伤……”
1951年,新兵蔡岩池被编入机炮连,入伍不久后就参与到解放洞头岛战役中。据蔡岩池介绍,同年农历五月廿九,在洞头的棺材岙山上(后改名为胜利岙),蔡岩池所在部队分成两路向敌人进攻,其中一路部队在山坳处受到了敌人的埋伏被团团围住,等蔡岩池所在部队得知情况赶去营救时,那路的战士大多数已壮烈牺牲。这些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战友,昨天还是生龙活虎,而现在却躺在冰冷的土地上,战士们无不悲痛欲绝,义愤填膺,发誓要为战友报仇雪恨。
“敌人和我们的距离仅100多米,打仗时我们都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蔡岩池说,在那天的战斗中,他的右手手臂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但想起入伍时“轻伤不下火线”的誓言,看见不断倒下的战友,蔡岩池觉得自己还可以坚持,便咬牙投入战斗中。
这一战,一打就是好多天。
军区指挥员及时调整了作战方案,并调来大炮支援战斗,最终获得胜利。不久后,由于战斗中英勇顽强,完成作战任务成绩突出,有重要贡献且功绩显著,蔡岩池被授予二等功。
此后,蔡岩池由于在战斗中的优秀表现被多次授予功勋。
“我也能算是志愿军中的一员。”蔡岩池说,1953年中有6个月他被派遣至朝鲜,虽然双方一直处于停战谈判,但他们要作为后备力量驻扎朝鲜,直至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1953年,蔡岩池第三次被授予二等功;1954年,他被授予三等功。1958年,蔡岩池退伍。
由于在战争中负伤,蔡岩池落下了残疾,右手无法伸直,不能干重活。退伍后,蔡岩池拿锄头干农活也一直用的是左手。
去年,听说正读大二的孙子蔡觉锐提出想去当兵,蔡岩池非常开心。孙子入伍那天,蔡岩池将至今还保留着的三枚纪念章戴在胸前,将孙子一路送到了海安办事处,并告诉他,要当一名称职的士兵,为国家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