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物证
■郑育友
我受瑞安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委托,自2005年至今一直为“侨史馆” 征集侨史实物工作。
2005年秋季的一天,我偕同侨史实物调查小组到桂峰坳后村调查,在村委会主任詹应跑家谷仓背上,我们惊喜地发现了他父亲詹玉甫先生生前珍藏的78张抗日捐款收据。詹应跑介绍说,他父亲詹玉甫1932年离开家乡旅居日本,后辗转到西印度群岛的大拉索岛当海员。他当海员时工资收入很低,1946年连回家路费也没有,回国时只得凭当时民国政府侨务委员会驻沪侨务处给办的 “华侨归国证明书”回家。他父亲回家背包中没有帶其它东西,仅带回这78张抗日捐款收据。
我们向詹应跑说明,这78张抗日捐款收据不仅是海外侨胞支持抗日的物证,也是詹玉甫先生爱国之心的见证物。于是,詹应跑自愿将这78张抗日捐款收据捐献给市“侨史馆” 珍藏。
无独有偶。2010年4月,我随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侨史馆” 资料编写小组人员赴青田县“侨史馆” 参观,也看到10多张抗日捐款收据。收据下面文字介绍说:“青田县方山乡奎岩庄村华侨陈进明在西印度乔利梳、古拉梳埠当海员时,就地参加华侨抗日救国会活动, 连续8年捐献荷兰盾534.5元。”
我们看了这段文字说明后,惊奇地发现詹玉甫和陈进明两位先生虽籍贯一个是瑞安人,一个是青田人,但两人当年却同在西印度乔利梳、古拉梳埠当海员,同为支持祖国抗日而连续8年(1937—1945)捐献荷兰盾各计534.5元,捐献同样多。
为什么如此“巧合” 呢?究其原因是“二战” 之前,温州农村经济凋蔽,农民为求温饱或为避抓壮丁而远赴欧洲或南洋等地做工、谋生。
据詹玉甫1946年从西印度古拉索岛回国时, 当地领事馆给他办的免费乘坐船车“介绍书” 说:“该海员等出国多年,在海外所度之岁月,纯系工人生活,毫无积蓄”。
由此可见,他们在海外工作很辛苦,所赚的工资也都很薇薄,但他们和海外所有爱国侨胞一样,在国难当头时,除在海外积极参加抗日救援会活动外,还节衣缩食购买“抗日捐”。 他们后代所珍藏的“抗日捐收据”, 就是他们大力支持抗日的物证,也是所有海外爱国侨胞爱国之心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