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泡茶递扳手,街头问卷遭白眼,大学生暑期实习很失落
实习从细节入手,积累自我软实力
■记者 陈成成 实习生 李舒怡
每年七八月,都是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高峰期。街头问卷调查、岗位实习、课题研究……可让一些大学生们意想不到的是,好不容易找到了实习单位,却被指导老师“晾”在一边,跑腿打杂或是无所事事……为什么不要工资、食宿自理,还要被人嫌弃?大学生们想不明白。
大学生:街头访问被拒,进单位成跑腿打杂
早在放假之前,台州学院人文学院大二学生小林就向学校递交了课题研究申请,调研瑞安民间文化遗产。可是,他兴致勃勃地上街做问卷调查时,却吃足了冷脸与白眼。
“当我微笑着把调查问卷递给过往行人时,他们不是视若无睹,就是避之不及。有一次一位穿着时髦的女士走过来,我还没靠近,她就赶紧小跑绕路,好像我是什么传染病人一样……”小林不由地苦笑,“可能别人把我当成发广告宣传单的了。”
好不容易结束了问卷调查,按照计划还需与有关部门联系。小林四处托人打听,问到了相关部门的联系电话,可当他接通电话时,对方却以“不清楚”、“你再找找其他单位”等为由把他打发了。
“在街上发问卷,市民警惕性很高,有些人根本不理我们。即使有人肯停下脚步,听我们讲明来意,也会要求我们出示学生证,更有甚者还怀疑我们的证件是假的……”参加社会实践街头问卷调查的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的张同学也有同感。
相比起社会调查类的实践,很多大学生更热衷于去专业对口单位学习。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小王一放假就去了一家机械厂,被安排在车间跟一名老师傅实习。“听说这位老师傅技术很好,刚开始我非常庆幸自己跟对了人。”小王说。可是过了几天,他觉得不对劲了,师傅操作时,小王看不明白提问,师傅爱理不理,平时也只吩咐他干些与技术无关的活,递个扳手、泡杯茶,就这样打杂了十多天,小王觉得很没意思。“看师傅的样子不太乐意教,还不如换家实习单位,说不定还能学到点东西。”小王说。
“我不知道自己能干点什么。到单位第一天,实习老师交代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水和扫地,我难道是干这个来的吗?”学建筑设计的小杨在熟人介绍下,进了一家设计单位实习,实习了一周,心情十分焦虑,“假期也不长,就一个多月,我得接触到核心业务才行啊,不然不是浪费时间吗?”
单位:实习生心态浮躁,不愿从小事做起
这边,大学生们觉得很委屈;那边,一些用人单位对于实习生也颇有微词。不少企业表示,不愿意接收暑期实习生。
叶先生是一家包装印刷厂老板,去年厂里来了十几个实习生,大多数人懵懵懂懂,指导以后还是不明白自己的工作内容,干起活来一直上不了手。老师傅为了带实习生,反而耽误了不少工作。叶先生说,不少实习生上岗几天后就开始偷懒,一得空就玩手机或者聊天,影响了车间原本良好的工作气氛。“本来是想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实践锻炼的机会,没想到给企业带来这么多负面影响,今年我都不敢要实习生了。”叶先生说。
我市一家媒体工作人员林女士认为,来实习的一些大学生心态浮躁,有的就是为了实习证明上盖单位的公章,有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年来我们单位实习的大学生一拨接一拨,大部分学生之前从未写过新闻报道,却非常急切地想发表作品。这种急切完全不合常理。初次接触一个行业,更多的应该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一个职业的体系和要求,并通过实习给自己将来的专业学习确定目标。”林女士说。
一些用人单位也反映,由于大学生暑期实习时间普遍不超过2个月,即使能力很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单位也很难给实习生安排复杂的工作项目。
支招:正视心理落差,巧“打杂”也会有收获
“学生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热情很高,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比较盲目。在规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前,应先问问自己有什么技能,能提供什么服务,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安排实践活动。”温州大学一位老师说,“避免被拒绝也有一些技巧。比如,调查问卷上不能让别人填写类似姓名、联系方式等敏感的个人信息,内容尽量要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简单打钩就行,不要出现复杂的开放式话题。”
人力资源专家给大学生提出建议:实习应从细节入手,除了基本的工作技能之外,体会公司文化、体验团队合作、学习沟通技巧等方面也是大学生日后求职的一项必修课。“学会待人接物,提高应变能力,这些软实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需要通过实践来积累,这也正是实习的魅力所在。”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