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500元买到一批“处理鞋”
微信“商圈”购物须谨慎
本报讯(通讯员 林森 黄志海 记者 陈成成)随着微信用户的增多,许多商家把目光聚集在微信朋友圈试水“熟人”营销,引发的消费纠纷也日渐增多。近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就接到一起相关投诉。
家住温州市区的张先生通过微信,从仙降街道某鞋店批发购进价值1500元的胶鞋,打算在温州市区销售。收到快递的鞋子后,他发现该批鞋的鞋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这样的鞋子根本就不能卖。”张先生多次联系卖家商量退货事宜,却屡遭拒绝,只好拨打12315热线投诉。
市市监局仙降所立即组织人员到该鞋店调解。店主表示,他批发和出售的基本是处理鞋,非常廉价,鞋子本身质量肯定不好,张先生应该有心理准备。张先生则表示,在微信上看到这批鞋子价格很便宜,店主事先没有提醒产品是处理鞋。
调解人员认为,因店主事先没有解释清楚而引起此次纠纷,应承担相应责任。张先生提出,将部分破损严重的鞋子予以退货,轻微破损的鞋子由其作降价销售处理。经调解,该店同意退货,并将540元退还给张先生。
“朋友圈只是社交平台,无法对个人信息进行把控和审核,一旦产生风险,平台本身不会承担责任。”市监部门人员说,微信朋友圈存在较强的私密性,日常监管相对较为困难。在朋友圈卖东西仅靠卖家诚信来经营,买卖双方多是口头协议,并无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保障,风险极大。一旦涉及退换货,维权很难。
市监部门提醒消费者,想通过微信购物,必须注意:了解销售者真实的销售地址、姓名等相关信息;了解所购商品的真实情况,最好是能当面交易;保存微信聊天记录、货款付款记录,最好是能要求对方提供相应的发票或者收款收据,保留足够多的证据,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