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十条”不可掉以轻心
■高振千
日前,国信办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又称“微信十条”)。有专家认为,这样一份以“底线思维”、“多元参与”思路制定的规范,有利于开启一个清朗网络空间的新时代。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也走进千家万户。人们渐渐习惯于阅读、发送微信,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微信,其巨大的信息量不断地冲击着人们视线和头脑,其作用和威力更不可忽视、小觑。
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微信由于没有任何门槛和约束,其发布的信息也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微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把“双刃剑”。除了使用者在享受互联网提供即时信息的交流服务、休闲娱乐,也为一些别有用心者提供了平台。借微信坑蒙拐骗、大肆敛财、谣言蛊惑、实施诽谤乃至违法犯罪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有关单位、部门及时处理公众举报的违法和不良信息,给予有效的追查以至严厉的惩处,来维护微信的纯洁性。笔者认为,要治理目前基本上处于失控局面的微信,除了使用者的自律,运营商的自律,更需要相关法规的他律。
“微信十条”的适时出台,无疑将进一步推动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而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微信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不失于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在自媒体时代,微信具有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特征。微信的信息发布、转载和分享自然负有一定的责任,切勿图一时之痛快而忘乎所以,更不可对“微信十条”掉以轻心!遵守“微信十条”,维护网络法治,还微信一个清朗空间,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