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不更事到接手“贝尔”
林峰:“我被岁月推着向前走”
■记者 潘敏洁
ui bao
Tel:6608 1255
塘下创二代
R
20岁那年,他走出象牙塔,走进家族工厂;24岁那年,他接过父亲的衣钵……
现在,36岁的浙江贝尔控制阀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尔)总经理林峰已然独当一面,他掌中的贝尔,已从父辈手中的小作坊蜕变成一家在温州地区颇有名气的工业自动化流体过程控制阀专业制造企业,产值也从当年的几百万元升至1亿元。
对于成绩,林峰说:“我只是被岁月推着向前走。”
少不更事受磨炼
或许从小耳濡目染,又或许林峰心中早已认定接手父业是他难以逃脱的“宿命”,从高中起,他就对阀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每逢暑假,他便会跑到车间里打下手。
“当时贝尔还只是一个作坊,不过20来名员工,客商给啥设计图我们就依葫芦画瓢地代加工生产,而我又喜欢问为什么,这种求知欲逼迫着我了解了更多阀门生产技术。”林峰说。
大学时,林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机械专业。“大学里系统的学习,令我懂得了产品研发对一家企业的重要性,而这也是贝尔需要作出的改变!”
这个想法萦绕在林峰的心头,直到后来真正接手贝尔才付诸行动。毕竟,在父辈眼中,那时的林峰还太过年轻,想法也欠缺分量。
1998年大学实习期,林峰正式进入贝尔,社会对这个年轻人的考验才真正开始。当年,他全国到处跑业务,在上海遇到了一位“热心人”。
“一个50来岁的男子,很热心地说帮我介绍业务,还帮我介绍旅馆。”结果第二天起床,林峰发现手提包里的钱没了,而那个“热心人”也不知所踪。当时,他不过20岁。
而随之而来一张“空头支票”,让这个“天真”的年轻人对现实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当时货物从瑞安发到上海,但无法到达目的地崇明岛,而商家又要求当日到货,做生意最讲究商誉,于是我一直站在码头等货物来,又连夜亲自运往崇明岛。”
而林峰的努力、诚意却换来了一张“空头支票”。“当时商家开了现金支票,结果发现无法兑现。”直到现在,林峰依旧清晰地记得这些数字:农历八月二十,损失了47000元。
“那天是我的生日,现在想来,那段经历也是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经验无法复制、无法言传,只能靠自己经历、体会,吃一堑,长一智。现在我一听就能知道哪些账务是对方想赖的,哪些客户能长期合作或永远不能再合作的。”林峰说。
坚持决策促转身
四年多的磨炼令林峰的父亲觉得“是时候了”,2001年,他把贝尔全权交给了24岁的林峰。那时起,贝尔迎来了华丽转身。
“接手时公司发展得非常慢,主要原因是产品研发投入不足。”林峰说。
痛定思痛,林峰决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着力产品研发。但是,这个决策引来了家族股东们的极力反对,在他们眼中,产品研发看不见摸不着,就是一烧钱的事儿。
倔强的林峰不肯妥协,“接手家族生意,首先面对的就是股东们的否定与怀疑,此时,你非但不能松口,还得更加努力,用成绩证明你的实力。”林峰坦言,那段时间,时常与父辈们发生冲突,经常到了拍桌子、耳红面赤的地步。
顶着压力,林峰着力吸收人才,组建研发团队。目前,公司有100多名员工,其中技术研发人员就有11人,占了员工总人数的10%。
为广纳人才,2006年起,林峰在自己的母校河南开封大学设立了贝尔奖学金,资助优秀的学生,并从中挑选优秀毕业生加盟贝尔。
2010年,贝尔还与河南开封大学机电学院共同组办阀门班,在为公司的研发人员做培训的同时,该班师生也参与公司的产品研发。
经过不断的技术研发、更新设备,贝尔的技术实力得到很大的提升,自主创新开发设计电动、气动高性能调节阀、高性能蝶阀获得市场好评,成为目前国内少数几家有能力与国外泵阀业巨头竞争的企业之一 。并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TS、ISO9001、CE、API等质量管理体系和特种行业要求等认证体系。
一串数字也证明了林峰的实力:2009年,公司年产值达3039万元;2010年,年产值为7022万元;2011年,突破1亿元大关。
产品定位也从当年的中低端市场走向高端产品配套。“与国内三大空分设备制造集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配套合作关系,并与国内几大冶金巨头建立合作,令人欣慰的是,我们还大范围地进入了火力发电行业,这可是对控制阀门要求最苛刻的行业。”林峰说。
“以一颗谦逊的心向岁月致敬,它总给予人智慧,但愿我不会辜负它”,这是林峰对自己的期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