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托管不能单纯
抛给学校解决
■薛建国
学生放学后、家长下班前长达一两个小时的“真空期”,几乎是所有城市共同面临的教育难题,瑞安也不例外。今年瑞安把“开展小学生放学后托管服务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可以说是选准了目标和方向。但从校内托管开展一周来看,执行有到位也有缩水,家长有称赞也有失望(相关报道详见本报9月13日第4版)。
虽说这是一件得民心之事,但众口难调,要求人家一致说好那就成苛求了。有点不同看法,这是正常的,说明这一工作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即我们常说的提升空间。
为什么要这么说?我是担心不同意见多了,有的学校可能会有吃力不讨好的感觉,干脆就不想再搞托管。主观上一旦有抵触情绪,即使上级再有压力,恐怕也发挥不了能动性。
所以,在不同的声音面前,不但要有定力,还要学会从不同声音当中,分辨出民之诉求,调整立足点,站在家长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的声音不可怕,只要路子是对的,就要坚定地走下去,切莫因为家长不理解等原因打退堂鼓。
好事多磨,要相信家长的认知水平。从家长的反映来看,不是反对学校搞托管,而是希望学校能够延长托管的时间。这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大家愿望还是一致的。
有些问题,只有经过一定的时间磨合才不会成为问题。说白了,就是习惯变了,一时间适应不了。也有些问题,很实在,必须正视,比如说,托管半小时或一个小时,家长还是没有到下班时间,这对他们来说后顾之忧依然存在。学校可不可以延长托管时间?表面上看,这不是难题。可实际上,就是一个难题。学生在校时间增加了,等于拉长了学校的责任链,加大了老师的工作量,要不要给老师加班费?还有到了饭点,孩子饿了,要不要解决吃饭问题,这钱又怎么算?如果向家长要,会不会落个乱收费之嫌呢?
从师资力量、专业知识、管理经验等各项条件来看,最适合办课后托管的还是学校。但政府部门和财政资金不可缺位,一旦缺位,社会上无证经营的“黑托管”就会有可乘之机。实际上,政府埋单已成为各地解决课后托管最重要的方法,如北京市教委就规定,学校可在下午3点半至5点间组织兴趣班、社团活动等,所有活动经费由政府埋单。总而言之,只有通过多方协同努力,才能解决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保证教育的质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