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8版:专 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立:
让“持续改进”成为企业基因
用“持续改进”温暖员工的心

    瑞立:

    让“持续改进”成为企业基因

    用“持续改进”温暖员工的心

    ■记者  项颖  见习记者  张苡铭  通讯员  陈海娜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瑞立一直在‘改进’中不断前进。”瑞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立)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陈海娜这样概括这家企业。

    持续不断地优化和改进,这是“改进”的涵义,也是瑞立的座右铭。

    一个企业从优秀到卓越,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瑞立更是如此。特别是在“机器换人”、“用工荒”的新时代,瑞立将“改进”基因发挥得淋漓尽致,换来企业产能的倍增和员工队伍的稳定。

    人工操作?改!

    自动化让生产更智能

    “以前是把人当机器用,现在是把机器当人用。”在汽摩配领域经受20多年风雨的“瑞立”对生产自动化有着更深刻的领悟:提升自动化水平,不仅是核心技术的革新,也是增强企业发展的“资本”。

    秉承这样的理念,近年来,“瑞立”大刀阔斧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为企业生产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冲焊车间的“机器换人”是其中一个典型。

    走进冲焊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大型机器设备,一卷金属片正通过卷轴被送入机器加工,机器旁边不见工人的身影。

    “这就是自动化生产,一名工人可以同时操作多台机器设备,省时又省力,大大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陈海娜介绍道。

    据介绍,在实现自动化生产之前,原材料是需要工人用手推入机器的,操作不慎容易发生手被机器“生吞”的事故。“以前,不管安全宣传做得多到位,基本每年还是会发生一些‘小工伤’,但自从改进生产后,这类工伤事故的发生率几乎为零。”

    同样是在冲焊车间,记者见识到了更神奇的一幕:不同于司空见惯的“机器换人”,在焊接工作中大显身手的“机械手”,被称为“自动焊”。

    现场一位工人在有条不紊地摆放原材料,对面的机械手灵活地扭动,一眨眼就完成了3个零部件的焊接。操作的工人李师傅说:“用机械手焊接,不仅不会损害眼睛,而且操作一气呵成,焊接的质量比人工都好,表面既光滑又美观。”

    陈海娜指着机械手的上方说:“你看,每台机器顶部都安装了吸烟装置,能吸收电焊飞溅出的烟尘,有效预防尘肺等职业病。”

    据悉,“机械手”在瑞立车间已被运用得十分纯熟,在压铸车间,一台机器更是配了3只机械手。

    一只机械手握着装有铝液的器皿,将铝液倒入机器内。经机器压铸成型后,另两只机械手一前一后将成型的零部件递出放在旁边的工作台上。而工人的任务非常轻松,只需敲掉零部件多余的毛边即可,因此一人可以轻松“照顾”多台机器。

    陈海娜说,“铝液温度很高,夏季时车间十分闷热。不过,虽然工作环境稍差,但通过自动化生产,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已大幅度减弱。”

    人工装配?改!

    装配自动线解放“手工活”

    乍一听“自动线”三个字,记者误以为就是自动化,陈海娜立马在一旁给记者“科普”:“两者完全不一样,自动线是针对装配机器零部件的一条流水作业线,我带你去现场看看就知道了。”

    于是,一行人来到了阀装配车间。车间入口处正对一条过道,过道左边是继动阀自动装配线,右边是人工线,虽然一条线都配4名工人,但两侧工人的工作状况却形成鲜明对比。

    人工线的4名工人采用分工合作的形式,有的操作气枪,有的粘合零部件,有的进行组装。每个人工作起来一刻都不能停,一停就会影响整条线的工作效率。

    对面的自动线通过多台机器将装配工序连成一条线,完全由机器自动组装继动阀。工人只需负责上料和监管设备,工作相对人工线来说轻松不少。

    工作简化带来的是产能的提升。“确实如此!”同样配置了自动线的弹簧缸装配车间主任吴恭盛说,自动线不仅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提升了工作效率,经由自动线装配的产品质量也更稳定。

    在配置自动线之前,该车间工人的劳动强度算得上是全企业最大的,不过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介绍,弹簧缸自动装配,是“瑞立”最大的一条装配自动线,每条线安排6名工人坐岗,负责上料。“别小瞧这6人,他们完成的工作量抵得上人工线上十来个人的工作量!”吴恭盛说。

    走出连成片的装配车间,记者在外面的走廊上看到了一系列保障生产质量的看板。陈海娜介绍,每个车间都围绕同一主题设置了看板,且宣传主题会依照安全、生产、质量等不定期变化。

    后勤不到位?改!

    服务贴心送到家

    驾车驶入瑞立,最“贴心”的莫过于入口处占地3000平方米的停车场,汽车、电动车分开停放在两个区域,企业还贴心地为电动车提供充电电源。据介绍,类似的停车场在职工生活区、原东山老厂各有一个,可见员工人数之多。

    “3724”,这是截至目前,瑞立登记在册的员工总数。能把这么一个庞大的“后援团”照顾得妥妥当当,瑞立肩上的担子并不轻。

    首先考虑的是在工作之余给员工安个“家”。公司总经理助理焦新臻说,开发区周边一间房租金为450元至600元,价格不低房源却紧张。于是,瑞立在3个职工生活区内建了17栋高层宿舍楼,集体宿舍、夫妻房、套房应有尽有。

    在生活区一侧,今年新“落地”的健身器材人气颇高,几名员工正在锻炼身体。指着健身器材旁的空地,焦新臻笑着说:“晚上这可热闹了,每天都有精彩的广场舞。”

    随后,记者来到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这里台球、乒乓球、棋类、图书室等一应俱全,令人惊喜的是还有一个配备了30台电脑的网吧。

    据了解,活动中心是2011年企业为满足80后、90后员工的需求而开设的。“现在的小年轻不比以前,对于他们来讲,生活比工作更重要,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如何能让他们安心工作呢!”

    民以食为天,除了让员工住得好,瑞立还在生活区建造了2000多平方米的福利食堂,内有19个打菜窗口,方便员工就餐。

    此外,瑞立外来员工还可享受企业为其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为了圆父母与子女在暑期团聚的心愿,瑞立自2005年起每年组织暑期“小候鸟”活动。

    “最初只开了学习辅导班,慢慢地课程内容愈发丰富,还加入了亲情、感恩教育。”焦新臻说,目前公司已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暑期实践基地,把更加多姿多彩的暑期活动带给孩子们。

    吃住满意无忧了,可提起出行问题,不少员工频频摇头。行政部门一员工透露,职工生活区正对面是一家水泥厂,灰尘多、噪音大,对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特别是大型车辆进出,把门前的路压得坑坑洼洼,雨天积水根本没法走,希望有关部门能予以解决。”

    下午记者也在现场看到,因为水泥厂的关系,瑞立员工生活区门口的路面上,积满了灰尘,车子一开,空气里整个弥漫着灰尘,道路也因为水泥车的碾压变得坑坑洼洼。

    员工的孩子放学后,无一不捂着嘴巴快速奔跑,生怕灰尘会进入口腔。

    焦新臻还表示,希望市政府考虑在经济开发区建立公共自行车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瑞立购入5辆大巴车接送员工上下班,但远远无法满足他们的出行需要。

    随后,记者立即联系了东山街道相关负责人,他表示近日将去现场查看并解决。此外,记者还联系了市治堵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共自行车还只针对市民出行,并未在企业聚集区设点,但会接纳瑞立所提的意见,经商议后再决定是否计划在企业聚集区内设点。

    记者手记

    “改进”的意思是改变旧有的情况,使有所进步。而瑞立给“改进”加了件“温暖”的外衣,在改进技术提高产量的同时,“改进”用餐条件、住宿条件,出行条件,温暖员工的心。

    如此温暖相待的一家企业,当然能赢得员工的认同。也因为如此,在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的当下,瑞立能迎风而上,多年蝉联工业50强“榜眼”之位不动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五水共治
   第00003版:要闻
   第00004版:财富榜
   第00005版:聚焦点
   第00006版:微播报
   第00007版:汀田新闻
   第00008版:专 版
   第00010版:议事厅
   第00011版:百姓事
   第00012版:实验室
   第00013版:玉海楼
   第00014版:广 告
   第00015版:学周刊
   第00016版:学周刊
瑞立:
让“持续改进”成为企业基因
用“持续改进”温暖员工的心
胜华波:
四大奥秘练就“金钢钻”
人情味缔造和睦大家庭
瑞安日报 专 版 00008 瑞立:
让“持续改进”成为企业基因
用“持续改进”温暖员工的心
2014-10-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