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故事系列
7
西山上有座“圆形天坛”
广播电视大楼的变迁
■记者 林 晓
上一期,我们的“老照片故事”系列文章,刊登了《阿池先生“躲在”喇叭筒里唱词 瑞安人曾“看收音机”》,讲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大家对当时新闻的了解,是通过广播收听然后印刷成为《快讯》,“转听”而来的。之后,有了有线广播,人们觉得有线广播很神奇,都说鼓词大师阮世池先生“躲在”喇叭筒里唱词。
这一期,我们继续说一说瑞安广电事业发展中的一座旧建筑——西山广播电视大楼。
西山广播电视大楼前身是“文革烈士”陈列室
1956年2月3日,瑞安县有线广播站正式播音。半个多世纪以来,瑞安广播电视事业从创建到如今不断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有一座建筑是瑞安人再熟悉不过的了,那就是西山广播电视大楼。
《瑞安老照片》书上的一张照片“广播电视大楼(建于1969年)”勾起了人们的记忆。这座圆柱形的广播电视大楼,对瑞安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为什么广播电视大楼是圆形天坛式?
带着疑问,我们找到当年参与建筑设计工作的老摄影家刘显佑。1958年,刘显佑调到瑞安县文化馆工作,任美术、摄影专职干部兼管文物。他介绍,这座圆形天坛式的4层建筑原来是个“翻版”建筑,它的前身是“文革烈士”陈列室。
由烈士纪念馆“翻建”而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文革’开始后有人牺牲,县里要求建一座‘文革烈士墓’及‘烈士资料陈列室’。我们几人就去了台州的一江山岛学习。当年,一江山岛烈士纪念馆新建不久,在我省属于典型,我们就按它的样子开始建设。”刘显佑说。
据了解,一江山岛烈士纪念馆,又称英雄岛。1960年,一江山岛烈士纪念馆开工,1962年完工,建筑面积553平方米,地处烈士陵园北山,主要陈列了牺牲烈士遗像和雕塑、遗物等。
“一江山岛烈士纪念馆位于陵园的北面,为圆形天坛式4层建筑。该馆造型独特,十分壮观典雅。”刘显佑介绍,门口匾额“烈士纪念馆”和楹联“悼英雄壮烈精神万古长青,继遗志一定解放金马台澎”,为时任浙江省省长周建人撰书。
1969年,瑞安“文革烈士”陈列室按一江山岛烈士纪念馆的样子建设完工,同样也是圆形天坛式的4层建筑,开始在陈列室内陈列“文革烈士”的照片、生平介绍及相关资料。
瑞安县广播站迁入陈列室
1969年9月,“瑞安县人民广播站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1年6至7月间,瑞安县广播站迁至西山“文革烈士”圆柱形陈列室内。1973年,瑞安县革委会拨款给县广播站在陈列室后面建造一幢7间二层楼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据刘显佑介绍,“文革”结束后,与“文革”相关的陈列也结束了。“文革烈士”陈列室的历史并不长。
据悉,1978年5月“革委会”撤销,瑞安县广播站行政组织随之恢复,设站长、副站长各一人。
市广播电视台迁入市广电中心大楼
1999年4月30日,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合并,瑞安市人民广播电台、瑞安市电视台、瑞安市有线电视台、瑞安市乡镇广播电视管理站合并为瑞安市广播电视台,与瑞安市广播电视局合署办公,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机构建制、统一人事管理、统一宣传规划、统一事业建设、统一经营创收。
当年10月,按照市广电局统一安排,电视中心暂迁安阳新区市建设银行附属楼办公,直至2002年9月迁入市广电中心大楼。
2002年9月,总投资8500万元,集广播电视演、编、播、控为一体,楼宇自控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相结合的瑞安市广播电视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西山广播电视大楼也结束了约30年的“广电”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