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曾是养马场 清朝建有申明亭
申明亭巷
原名马房巷
■谢公望
上世纪70年代,笔者工作单位手工业局,位于范大桥街和申明亭巷之间的胡家大院。前门朝申明亭巷,后门朝范大桥街,经常为方便大家出入,而关闭前门,只开后门,有时前后两门都敞开。当时,我们只知道前门外的小巷叫做申明亭巷。为什么叫申明亭巷,大家都说不出子丑寅卯。
国庆假期,央视频道《社会与法》栏目,邀请西南政法大学中华法文化研究传播中心主任龙大轩教授宣讲“中华法文化”。在讲到“无讼”区域时,指出:在封建社会,民事诉讼并非都是到衙门击鼓鸣冤的。一般的民事纠纷都首先通过调解,调解不了才向府衙诉讼。为了给调解民事纠纷有个场所,有的地方都建有“申明亭”。他说,“申明”就是弄清楚纠纷的来龙去脉,事由的真相。“申”,古伸字,明,明白也。
查民国版《辞海》。“申”可引申为“申理”、“申冤”。“申理”;言为受屈者鸣其冤抑也。《易林》:“申理我冤,得识蒙恩”;申冤:谓申理冤屈也。《唐书·徐有功传》:“叫阍弗听,叩鼓弗闻,使申其冤,正增其枉”。显然“申明亭”就是民事纠纷,非官方的由社会民主人士或德高望重的长者予以调解的场所。
笔者查阅《瑞安县地名志(初定本)》(瑞安市地名委员会1986年6月,主编杨作雨)上册《城关镇行政区域单位,居民点名城》申明亭巷注称:别名申明,清朝年间,这里建有申明亭一座,每月朔(初一)望(十五)二日在学的生员于申明亭讲解法规政策及礼教等,故取名申明亭巷。“文革”期间,曾改名胜利街,但未被群众所接受。1981年12月,仍恢复为申明亭巷原名。位于原城关镇中部偏南,系横向街巷,西起汇头街,东至会文里,街接所坦街,长约300多米,宽1.5米,岩石路面,均是居民住宅。1998年6月,正式出版的《瑞安市地名志》,对申明亭巷的注解则称:嘉庆《瑞安县志》载:清建军馆申明亭于此(已圮),建巷后遂名申明亭巷。旧名马坊巷。据桂峰乡拗后洞桥石碑铭记:“明成化九年,瑞安所第二百马坊巷徐四建”。即指此巷。
笔者先后查阅乾隆《瑞安县志》和嘉庆《瑞安县志》。乾隆《瑞安县志》卷二《建置志·街市》“马坊巷”条下宋维远点校称:“一名申明亭巷”;嘉庆《瑞安县志》卷二《建置·附街市》“申明亭巷”条,宋维远点校称:“在沈家巷(港大桥街)南旧名马坊巷”。同书《建置·公署·县治》末,又点校“又旧志载,清军馆,申明亭,旌善亭,榜亭等今俱圮,故不再列。”据此,笔者推测,申明亭原本建于县治之内,废圮后,改在马坊巷建申明亭,随着申明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巷名便自然而然发生了变化。
这里笔者还想交代的是“马坊巷”。笔者在《瑞安市地名志》卷二《行政区域居民点·城关镇》中找到“马房巷”,称:北起东小街,南至屏星街,长约100米,宽1.5米,混凝土路面。清驻左营部司署于巷傍,此巷为养马之所,故名马房巷。举一反三,笔者揣测“马房巷”是得名于养马之所,那么“马坊巷”是否也是养马之所呢?
乾隆《瑞安县志》对“马坊巷”的注释只称“一名申明亭巷”,没有说明为何称“马坊巷”。嘉庆《瑞安县志》对“申明亭巷”的注释则只称“在沈家巷南,旧名马坊巷”。没有解释马坊巷的来历。为此笔者从查对与养马有关的场所入手发现,明代瑞安的军营三所,即瑞安千户所、海安千户所和沙园千户所。瑞安千户所设在周正议巷北,即申明亭巷的东。嘉庆志卷《建置·公署·武职废署》称:“瑞安千户所,在东南隅周正议巷北,明洪武二十年(1388)。信国公汤和相视沿海地方奏建,调千户管领本县民兵,建厅戍守。二十七年,转调宁波卫前所千户沈忠等领军到所守御,隶温州卫。把总厅,在千户所东。今所废”。清顺治三年,瑞安所革除。同书卷五《兵制·军营》称:“康熙十五年(1676)改调山西宁武营官兵,今为左营”。同书卷二《武职公署》“左营都司署,在东南隅兴贤街(今屏星街)太平桥东。”
以上说明,养马场都是设在军营附近,由此笔者判定,申明亭巷原名马坊巷,是因为明代瑞安的千户所设在周正议巷北,因此在其西,建养马场,而到清代,左营都司署建在屏星街太平桥东,因之,养马场也建到现在的马房巷。马房巷、马坊巷,音近,义也同。因此,笔者断定,申明亭巷原名马坊巷,就是因为明代,这里是瑞安千户所的养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