驮山古法制“黄衣”飘香远
一户两个月可制作12500公斤
■记者 黄国夫∕文 陈立波∕图
“十月廿,做烧酒。”这是在塘下广为流传的一句老话。而“做烧酒”之前,制作“黄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黄衣”,是用大米发酵的黄色酒曲,因其表面呈黄色而得名,是制作黄酒或烧酒必不可少的原料。以前在驮山,每年白露过后,家家户户都要制作“黄衣”。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驮山上只有两户人家还在坚持做“黄衣”,他们用最古老的工艺,让“黄衣”依然在驮山上飘香。
“黄衣”制作流程
酿制头两天最“矫情”
近日,记者来到驮山山上。一到驮山,就闻到了一股香味,循香而去,不到200米处的一户农家里,潘王娒和家人正在蒸大米,酿制“黄衣”。
潘王娒是仙岩沈岙人,之前一直在永强某酒厂做酿酒师傅,今年在驮山上租了一间房子做“黄衣”。
“我们用的是最古老的方法,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潘王娒说。
每天早上6时多,潘王娒就要将大米浸泡到水中,大米用的是去年的早稻米,用这种米做酒曲易发酵、也干得快。浸泡两三个小时后,将大米淘出,盛入木制的蒸桶中;另一边,灶台上已冒出滚滚浓烟,锅里的水热气腾腾,随后将蒸桶放到锅上。
“中途还要沿着蒸桶边沿加一次水,蒸的时候还要用塑料膜将桶口盖住,这样大米才能蒸得更熟。”潘王娒说。
半小时后,大米已经熟透。将蒸好的大米倒在打扫干净的室内大厅里,窗户、大门需关牢,室内不能透风。
“大米蒸熟后的头两天,是发酵最关键的时期,也是最‘矫情’的两天。”潘王娒介绍,大米发酵时,会散发大量的热量,这时就要将大米推开,晾一晾;温度降了,又要将它们重新堆放在一起。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大米就会变酸、发霉,“黄衣”自然没办法制作完成。
“每天凌晨1点多,我们就要起床,将大米一点点推开,不能太快,要一点点推,很辛苦。”潘王娒说,判断大米的冷热程度,判断的“工具”就是自己的一双手及多年的经验。
大米经过头两天的发酵,便慢慢变黄,这时仍需放在不透风的房间中晾放。4天之后,大米已彻底发酵成“黄衣”,这时将“黄衣”放在大太阳下暴晒一天,便可放进仓库储存。
两个月可做12500公斤
跟潘王娒是沈岙人不同,贾小宝是土生土长的驮山人,也是现在惟一还在做“黄衣”的驮山人。
“还没有移民之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做几百斤‘黄衣’来酿酒。”贾小宝介绍,1993年,驮山上的东爿、中爿、西爿、梅林和岩头5个村陆续迁到塘下镇官山垟片,做“黄衣”的人便越来越少。
移民时,贾小宝也跟着迁往山下,在一家鞋厂工作;七八年前,他得了一场病后,便离开了鞋厂。了解到现在已很少有人在做“黄衣”后,贾小宝于是将山上的老房子修整了一番,已经搬到山下的夫妻俩又住回了老房子,开始做“黄衣”生意。
白露过后,便可以制作“黄衣”,一直到农历十月中旬。这两个月里,贾小宝夫妇要每天开工,日夜加班。
“白露后天气变干燥,方便大米晾晒,而到十月下旬,家家户户就要开始做酒了。”贾小宝说。酿酒一般按100斤糯米配50斤水和30斤“黄衣”的比例勾兑,一个月后黄酒就可以饮用,将缸里的黄酒勺干,留下酒糟,发酵至来年的二三月,就可以做烧酒了。在塘下,还有制作“米烧”的习惯,按一定比例勾兑后,让其发酵两个月,将黄酒和酒糟一起捞起,就可以酿制“米烧”。
在这两个月内,贾小宝夫妇每天可加工200多公斤“黄衣”,如此一来,两个月就可制作12500公斤左右。
现在,做“黄衣”已经接近尾声,仓库里也堆满了大包小包的成品。
“由于现在一些农家基本没有自己做‘黄衣’了,很多人都到我这里买,一斤‘黄衣’可以赚一块钱,两月下来就有一两万元的收入了。”贾小宝笑着说,酿酒的时节就要到了,这两个月的辛苦将很快获得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