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有话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养老模式不再“老化”

    让养老模式不再“老化”

    ■王国荣

    在托儿所(幼儿园)尚不能满足需求的当今,一个更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托老所”的养老问题。已跨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行列的瑞城,虽然3年来耗资600多万元打造了2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但有的却难以为继,有的苦苦支撑,困境中的社区居家养老亟待突破瓶颈(详见本报12月25日第10版报道)。

    社区居家养老的瓶颈,不外乎补助资金缺乏、专职服务人员及场地的不足,这些困境在各地都大同小异,而且日益显现出来。云江社区居委会主任谢丽霞摊开来的这笔账,已经足以说明问题,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有钱好办事,有钱社区干部们就不再纠结,就可以高薪聘请专业人才,就可以扩大场地,置办“托老所”所需的一切功能设施,让“入托”老人享受各种服务。

    其实,资金捉襟见肘等困境引发的瓶颈,是居家养老模式老化了,已经不能适应需求和发展了。就像社会生活的改变,“老三件”换“新三件”,小平房换大楼房,小路变大道,社区居家养老不能仅满足于五脏俱全的“小麻雀”,它需要改变传统模式,按照新模式来创建,需要图书馆、健身室等五花八门的“室”,需要分全托和半托、全科医生和专业护士的“医养一体”的服务,实现规模化、个性化、细分化服务的现代新型养老中心。

    因为接下去很多服务对象不再以贫病等“三老”人员为多,而且到了60岁还算不上老人,如果延期退休制度实行,尤其是身体健康者仍处“夕阳无限好”的时光,这一代“新新老人”还在为自己的夕阳事业奔忙,还在为儿孙辈操劳。只是其中一批体质欠佳、子女不在身边、经济条件相对差点的老人,需要到养老中心这个大家庭生活。所以民政救济、福利公益式的传统养老,已经不大适应新需求。新一代的老人进入到养老中心,大多有付费享受服务的能力。这也催生养老服务机制的改革,使养老服务朝产业化发展。就像幼儿园有公办、民营甚至“贵族化”一样,按各人所需进入。

    居家养老应该是推向市场的时候了,不能再让它“老化”下去。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入不敷出的“托老所”再怎么苦苦支撑也支撑不了多久,到头来还是苦了社区和老人。现在,像杭州一些街道社区都在探索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一些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来经营相关的产业,把养老服务工作交给社会,政府只是起到引导和监管的作用。当然,政府应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从而促进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充满阳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五水共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有话说
   第00005版:财富榜
   第00006版:微播报
   第00007版:湖岭新闻
   第00008版:专版
   第00009版:议事厅
   第00010版:百姓事
   第00011版:实验室
   第00012版:玉海楼
   第00013版:专版
   第00014版:广 告
   第00015版:学周刊
   第00016版:学周刊
让养老模式不再“老化”
“强制平坟”是
罔顾民意的暴力执法
爱有不可承受之重
瑞安日报 有话说 00004 让养老模式不再“老化” 2014-12-2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