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有话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有不可承受之重

    爱有不可承受之重

    ■金  粟

    父亲打工,露宿街头,却每月给读研的女儿寄去2000元钱(详见本报12月25日第5版报道),这可以说是父爱如山吧。

    露宿街头,自然有其显而易见的无奈,当然也有其心甘情愿的一面。做父母的多乐意为子女付出一切,哪怕割去身上的肉,恐怕也是毅然而然的事情。唯恐爱得不够,不嫌爱得太多,这应该是绝大部分中国父母的共同心态。父亲以自己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女儿,本也不算什么,舐犊情深嘛,何须旁人饶舌。偏偏这事儿被网络公开了,网友们在赞佩“父亲”的同时,势必要质问“女儿”:为什么不办助学贷款?为什么不去勤工俭学?为什么不省着点用?这时候,做女儿的恐怕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了。

    爱有不可承受之重,父母过度的爱对子女来说不一定是好事。第一,削弱了子女的独立能力,事无巨细,为子女考虑周全,其结果是造成子女不同程度的依赖性,无法独立面对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禁不住风吹雨打;第二,伤害了子女的自觉精神,被溺爱的孩子,不太需要自己用智慧去明辨是非,熟知进退,久而久之,便渐渐失去了应有的自觉性;第三,减损了子女的责任意识,常态化的溺爱让子女感觉到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丝毫没有受之有愧的心理,更不用说责任感了。

    古代有“君子抱孙不抱子”、“易子而教”之类的说法与做法,其实就是为了防止溺爱与偏爱。古人深深地明白,只有适度的爱,才有利于下一代健康成长。“触龙说赵太后”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在触龙的一番说辞之下,赵太后甘愿把她所宠爱的幼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去做人质,因为她懂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子女终将离开父母,或者说,父母终将离开子女,不如趁早学着放手。

    很多父母为子女操了一辈子的心,等到该享清福的时候,却已经是日薄西山,垂垂老矣。中国父母的奉献精神与牺牲精神无与伦比,但如果代代如此,岂非人人“无福消受”?倘若改变一下,父母只是适当地给子女一些爱,也给自己留一些爱,那不是代代都可以安享人间之福吗?比如那位露宿街头的父亲,假如他给自己留下千儿八百,找个能遮风避雨的地方体面地住下,余下的钱拿去资助女儿读研,岂不两全其美?

    父爱如山,恩深义重,不知那位读研的女儿是否承受得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五水共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有话说
   第00005版:财富榜
   第00006版:微播报
   第00007版:湖岭新闻
   第00008版:专版
   第00009版:议事厅
   第00010版:百姓事
   第00011版:实验室
   第00012版:玉海楼
   第00013版:专版
   第00014版:广 告
   第00015版:学周刊
   第00016版:学周刊
让养老模式不再“老化”
“强制平坟”是
罔顾民意的暴力执法
爱有不可承受之重
瑞安日报 有话说 00004 爱有不可承受之重 2014-12-2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