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有话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堵点”变“通途”
是心的贯通

    “堵点”变“通途”

    是心的贯通

    ■薛建国

    历经4年多时间,瑞安万松东路延伸线于2015年1月30日建成通车了!可以说,这是令瑞安人民欢欣鼓舞的一件大事。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本报报道概括得很好:这是一条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路网的大动脉;这是一条有力缓解群众出行难的民心路;这是一条带来发展新机遇的康庄道(详见本报2月3日2、3版报道)。

    从报道看,这条路的建设困难多、矛盾大,是块“硬骨头”,但现在终于啃了下来,不过,其身后的历程却是不平凡的。站在新的起点上,回望走过的路,感觉这是一条非常富有启示的路。这个启示,就是始终要把群众的主观感受摆放在“第一性”位置上。

    城市建设与发展,围绕群众主观感受非常重要。抓住这一点,就是顺应民心。民心就是人民的感受。感受是人的主观上的东西。而当城市出现拥堵、出行不便等状况时,这又是一种客观存在。如果运用哲学观点,客观当然是第一性,这和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同义。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本意是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让人民更幸福,因此,百姓的主观感受也是第一重要的。这个“第一性”,要求为政者必须站在百姓角度想问题,这样才能顾及到百姓的主观感受。否则,城市建设发展变化再快,也会让百姓感到生疏,甚至产生距离感,这种客观上的变化不要也罢。万松东路延伸线建成通车了,百姓觉得出行方便了,这就是他们第一重要的主观感受。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强调解决民生问题,民生就是百姓的生计,柴米油盐、吃穿住行等,不仅是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且是重要的政治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让老百姓从心理上能感受幸福。但问题是,很多时候,政府着力推进的民生工程,给老百姓带来的心理感受并不幸福。问题出在一厢情愿搞运动式解决民生问题。

    运动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历史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运动式解决民生问题,是对科学发展的离经叛道。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本着对历史、对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负责的态度,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可持续承受能力,做到办实事符合民意,做好事不超越省情和民力。符合民意,就是顾及百姓感受。在一些城市,一些小区虽然年代久远,但居民与其环境非常和谐,小区花坛内的鸡冠花,爬满整个墙面的爬山虎,张大爷的修车铺子,王大妈的馄饨小店……这一切的一切,已完全融入他们的生活。然而,打着改善百姓居住环境旗号的小区整治行动,让这一切的一切荡然无存,道路拓宽了,墙壁刷亮了,那种和谐安宁的环境却不在了,百姓心里的感受不是幸福是失落。这种一厢情愿式创造出来的“幸福”,非但不合乎民意,反而是在脱离民意。

    运动式解决问题,要的是大干快上,表现的是急功冒进,由此不分轻重缓急,盲目上项目,不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用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上。运动式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赶点抢时,国庆前完成了什么,年底前又完成了什么,民生工程成了“献礼工程”。至于质量过不过关,能不能形成机制,这不重要,不行的话可列入下个年度的“实事工程”。查一查,这些年被重复完成的“实事工程”还少吗?

    解决民生问题,要“倾听沉没的声音”,充分顺应民心;顺应民心,是政府与百姓实现心心相印的最好方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专版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有话说
   第00005版:财富榜
   第00006版:议事厅
   第00007版:在现场
   第00008版:微播报
   第00009版:百姓事
   第00010版:百姓事
   第00011版:聚焦点
   第00012版:远望角
   第00013版:广告
   第00014版:家周刊
   第00015版:家周刊
   第00016版:广告
“堵点”变“通途”
是心的贯通
“零接待费”
彰显善政风范
过一个文明健康年
漫画
瑞安日报 有话说 00004 “堵点”变“通途”
是心的贯通
2015-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