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口子”
利“宣泄”
■金粟
近日,我市正式成立民情处置中心,将用“一个口子”为群众排忧解难(详见本报2月12日第2版报道)。
我市向来重视民情处置工作,12345(81890)服务热线、瑞网议事厅、民情E通等信息平台见证了此项工作的成效。此番整合资源,将各种信息平台统一纳入市民情处置中心,“实现市级民情诉求‘一个口子受理、一个口子办结、一个口子答复’”,既提高了解民忧的时效,也避免了人员之间、平台之间、部门之间重复交叉的“繁政”弊端。李克强总理在2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过,“上面‘多头多脑’,下面就会‘昏头昏脑’”,这话是针对审批制度而言的,不过,用来讲民情处置工作同样合适,要旨就是提倡“简政高效”。我市成立民情处置中心,用“一个口子”解民忧,就体现了这一要旨。
“口子”是用来宣泄的。众所周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忧、民难、民怨,都要及时予以处置,久积不解,必然影响社会和谐,这正如河流,堵塞不通,蓄水成患,一旦溃决,必有大害。“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治河之道,莫如疏导水流,理政之要,贵在疏解民情。有了“口子”,就有了宣泄之处,但如果“口子”太多,水流四处横溢,也是不利的,一则容易蒸发,二则不便灌溉。宣民意,解民情,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善疏之,利导之。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很多“口子”,不如有一个好“口子”。
我国古代的官府也有疏解民情的“口子”,比如我们在影视作品里经常看到的击鼓升堂,老百姓心有不可宣泄之冤情,便到衙门去击鼓,促使官吏升堂理政,然后上堂陈情诉冤。然而,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封建官吏很少能够真正做到疏解民情,他们的处置手段大体有三:一是“拖”,找种种借口,一拖再拖,把百姓的心拖冷,最后把事情给拖没了,拖字诀是很多封建官吏的理政法宝;二是“欺”,因为老百姓身处底层,人微言轻,而且所知所识不多,官员凭着他们的威势与见识,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人给唬住或糊弄了,“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之类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三是“瞒”,瞒着上司,瞒着监察人员,瞒着广大的民众,“山高皇帝远”,“一手可遮天”,信息不流通,个体怎么办?
而今是信息社会,老百姓的知识水平又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一旦有什么事情,只要手机在手,信息瞬息万里。我市顺应时势,成立民情处置中心,“要求限时处置,按照即办制要求办理受理件,一般性问题原则上3到5个工作日要办复,对确因情况特殊难以办理的,要及时作出说明”,及时有效地为百姓排忧解难,确实是有利于“宣泄”的好“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