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出境消费
不再扭曲
■陈桂芬
人们有余钱出境旅游,增长见识、了解世界,这是好事,但是如果出境游过热,特别是以购物为目的的出境游过热,那就有问题了。
据媒体报道称,春节期间,有多达45万中国游客赴日消费,购物消费近60亿人民币。电饭煲等传统热门商品依然畅销,温水洗净马桶盖成为今年的一大购物热门。日本当地媒体称,“马桶盖几乎处于断货状态”。而马桶盖的外包装上赫然印着“Made in China”,产地竟是杭州下沙,核心部件还是温州民企打造。这扭曲的出境消费不得不令人深思。
为什么热衷去国外抢购自己国家生产的东西?这是一些国人非理性消费在作怪。他们认为国外的产品质量好,殊不知国外许多东西比国内贵。如漂洋过海花2000元左右买个功能型马桶盖,而这种马桶盖在中国早已上市,款式、功能更多且价格更便宜。花1500元人民币在日本购买5公斤的天价大米,这种大米在国内很多超市都有销售,价格每公斤不到10元。不仅是去日本不理性消费,一些国人去欧美国家、韩国也疯狂购物,除了被外国人赚了一大把外,还被取笑:“钱多人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其中一些人的个人素质和精神信仰却跟不上,不知财富存在的真正意义。据报道,国民去境外疯狂购买奢侈品居全球之首,购买的面越来越广,甚至连一般电器、生活用品都去抢购,致使许多商场断货。这种行为不只涉及简单的货币与商品交换,更透露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与生活观。
国人的生活富裕了,追求住得舒心、用得安心、吃得放心,这无可厚非。但笔者认为,当在海外“一掷千金”的时候,即便买的东西在价格、数量上都是“第一”,但也要考虑,是否同时买来了尊重?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境外消费特别是奢侈品消费高烧不退,说明国民潜在购买力旺盛,如何把这股强劲的消费力留在境内,拉动内需,这也是摆在国内企业面前的一道命题。
笔者认为,作为国内企业应该反思。当前,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影响了国民购买国内产品信心,有些人甚至对国内产品望而却步。这也直接要求,国内不管国企还是民企,不仅要保证产品的质量,而且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国人加深对国货的认知度,这样就不会出现国人漂洋过海去买自己国家产品的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