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细胞”是党在群众中的
健康因子
■薛建国
在瑞安,基层党员如同一个个“细胞”,深入到村居、小区和居民家中,传达政策、了解民意、解决困难,让人觉得“党员就是不同于一般群众”(详见本报昨日一版报道)。
我们身边不缺少党员,但我们身边谁是党员,可能有人不那么清楚。对不少党员来说,“党员”就是他们装在档案里的一个身份。群众不知道你是党员,你能自觉履行党员义务么?不知道谁是党员的群众,叫他们如何感受党的先进性?去年初,瑞安部署红色细胞工程建设,促使广大党员从“地下”转到“地上”,到群众中间去,亮明身份,在服务群众中接受群众监督。
红色细胞工程建设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在瑞安落地生根。群众路线教育的根本,就是要求我们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念,脑子里要装着群众,心里要想着群众,与群众“零距离”,让群众觉得可亲可敬。通过红色细胞工程建设,可以达到党员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目的。
有一首老歌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不管落在什么地方,都会生根发芽,都会开花结果。这首歌唱出党的光荣和伟大。今天,在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每个共产党员都要保持和发扬这种“种子精神”。如果把人民比作土壤,我们每个党员就要做这块土壤上的“红色细胞”。这“红色细胞”就是当年的“种子”。一粒种子,历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后,会为大地留下一片繁茂。细胞,是肌体当中最活跃的分子,是会产生裂变的,带来的后果可能是质变。好比一个患者,癌细胞的扩散,意味着走向死亡。而“红色细胞”则强调了党的肌体组织的健康力量,换个角度说,“红色细胞”是党在群众中的健康因子。
“红色”是什么?可以理解为党的宗旨或主张等,这也许有点抽象,但实际上,“红色”就体现在“为人民服务”这5个字上。做好这5个字,需要有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和情怀。正如报道所说,群众想致富,但缺少种养技术,又怕有风险,这事怎么办?马屿镇马中村有6位党员带头试种新农产品,把风险留给自己,在取得技术经验后再向农户推广,这一个个细胞就发挥了“红色”作用。
事实一再证明,只要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闯不过去的难关。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只可加强不可削落,任何时候都不可忘了这种鱼水关系。
红色细胞工程建设,就是要求我们每个共产党员,扎根在人民群众之间,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把党的温暖传递到每个人的心坎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无时无刻不在自己身边,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从而凝民心、集民智、汇民力,把党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而我们党的事业,就是一切为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