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管校聘”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高振千
据媒体报道,4月14日,教育部公布首批19个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示范区。教师将无校籍,归于区县教育局管理,由学校聘任,以此推动区域内的教师交流轮岗。
所谓“县管校聘”,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师交流轮岗,将教师关系归于县级教育局,由学校聘任,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它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意味着打破了现有的教师管理制度,也打通了教师交流轮岗中的种种障碍。
现有的法规中规定老师和学校签订聘任合同,这就阻碍了教师的流动。“县管校聘”后,教师不与具体的学校签订合同,而是与区县教育局签订合同,再派往不同的学校。这样,很容易调整区域内教师资源的分配,也解决了实际推进教师轮岗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从理论上讲,有助于教师在区域内的统一调配,有利于教师交流轮岗的顺利开展。但是,真正实施教师交流轮岗的阻碍有很多,教师的人事属性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师资也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并非包治教育顽症的灵丹妙药。那种以为动用行政命令加手段,为教师的流动而流动,认为交流了部分教师就能抹平学校之间的差距,实在有点急于求成。
教师交流轮岗,如何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地进行,才是问题的关键。那种为完成下达的任务指标,随随便便派个人应付一下,或者两个兄弟学校换一下,根本达不到轮岗的目的,实在没有多大意义。不是根据学校现有、需求的实际情况,而是不论学科、年龄的平衡,统统按照在校时间“一刀切”,轮到谁谁走人。有的学校明明该学科缺人,也是先走人再叫代课老师。更有甚者,借教师交流轮岗之名,行暗中教师调动之实。
对于农村学校、偏远学校,很多教师不愿意去,主要原因还是城乡差别大、教师生活差距大、教师间的发展差别大所导致。尽管有关部门也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鼓励教师交流,比如在晋升职称、农村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可教师队伍的流动性依然不太理想,教师流动性动力不足。碍于学校的硬杠子,或者是人际关系,从相对好的学校跑到差的学校,心不甘情不愿被轮岗的教师不止少数,其心理和工作状态又将如何?
从“教师轮岗”到“县管校聘”,在推进教育均衡的过程中,都只是在政策层面上举措和完善,不能说没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对照国外真正施行的“教师轮岗”,形成制度惯例、自觉自愿,尚有很大的距离,这方面应该还有很多工作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