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商朋友圈”
的虚伪性
■金粟
在近期曝光的反腐案件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官员与企业家“结对子”的一些怪圈,这就是所谓的“政商朋友圈”。
官员与企业家交朋友,本来也不算什么奇怪的现象。“君子之交淡如水”,只要双方是淡淡相交,纯洁如水,就算得上是君子之交,无可非议。但在一系列典型的反腐案件中,官员与企业家之间分明有着权钱交易的铁证,这使我们洞悉了“政商朋友圈”的虚伪性。
首先,政商之间往往因利而交。商人利用官员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及自己的企业谋取利益,尽可能地实现利益最大化;官员则利用商人的平台,把手中的权力转化为囊中的金钱,过上既贵且富的“好日子”:二者各有所图,一拍即合,一时间如胶似漆,成了关系密切的“好朋友”。
其次,政商之交往往利尽而散。对于商人及其企业而言,谋取眼前的利益是至关重要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倘若因相关官员升迁、换岗或退职而失去了利用价值,商人很快就会调转枪口,瞄准接任官员,建立新的“政商朋友圈”,旧圈子也就自然消失了。一个官员,到了新的岗位,也可能很快就结交了新的企业界朋友,有了新的“政商朋友圈”,同样不在乎旧交情。“放长线钓大鱼”的商人是有的,不过需要有足够的用来维护原先关系的成本;“知恩图报”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如果原先所得到的“恩”足够有意义,或者足够支付用来继续“报恩”的开销。
其三,政商之情往往为利而叛。如果政商任何一方出了什么问题,那么另一方就有可能迅速撇清与对方的关系,以避开祸患,或表示“清白”;如果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撇不清关系,也有可能选择狠狠地“咬”对方一口,向纪检部门表示“坦白”,当然也是“立功”的表现。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只是为了自保而背叛交情。
其实,把这种畸形的政商关系说成“朋友圈”,是亵渎了“朋友”二字。什么是朋友?古人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就相当于“同学”,“同志”就是“志趣相投”的意思。志趣相投的朋友在一起干什么呢?古人又说,“朋友聚居,讲习道义”,求正道,讲正义,这才是朋友与朋友在一起该干的正事。政商之交,唯利是图,他们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词云“名缰利锁”,利益就是一条绳子,把那些官员与企业家拴在一起,成为一条绳子上的蚂蚱,在“打老虎”“拍苍蝇”的反腐风潮里,谁能跑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