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后
离乡背井的辛酸
■张鹤鸣
记得故乡沦陷那年,我才5岁光景。有一天,我和大哥在玩玻璃弹珠,只见爸爸慌慌张张跑回家,说是日本兵打过来,叫妈妈赶快收拾一下,一家人立即去逃难。
翻过好几座大山,逃难大军来到一个偏远山村。村里人都很贫穷,怎么养得起这许多难民?大家歇了一阵子,便决定分散逃命。爸爸约了熟悉的人家组合成临时大家庭,往一座大山顶上爬去。
我们共有5户人家,大人小孩约有20多口。我们快爬到山顶时,发现一个大山洞。大人们七手八脚把地面弄得平整些,再搬来稻草铺在地上,然后根据每户人数分成五个地块,便安顿下来。这样,我们这个大家庭就成了“山顶洞人”。为了更隐蔽一些,惊魂未定的大人们又折了许多树杈把山洞遮掩起来。大人小孩开始在自家地块上坐下来。我和大哥脱了鞋子一看,只见脚底已磨出许多血泡,都在长途跋涉和翻山越岭中“收获”的。如果是今天的孩子,早该哭鼻子了。但当时,大人们半句安慰的话也没有。他们最担忧的头等大事是如何不让大家饿死!我们孩子自然没有这些忧虑,甚至觉得野外生存还有点新鲜感、很刺激。
一觉醒来,我和大哥悄悄溜出山洞,爬到一棵大树上采野果充饥。从高树上往下看,我们发现半山腰上有一座房子。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座破庙。我们就在地上挖几个坑,开始玩玻璃弹珠。不料此时,五个家庭的妈妈一同找到这座破庙,齐齐跪地,祈求菩萨保佑,说要是能平安回家,一定“三牲”福礼重谢。我感到很滑稽,这座小庙早已破烂不堪,几个泥菩萨也已自身难保,还能保佑谁啊?可是,看到几个妈妈那种虔诚样,我也不敢多嘴了……
到了夜里,日本兵往城里“收缩”,五户人家的男人轮流下山找粮食。有一次,轮到我爸爸下山,除了粮食,他还额外弄了一包虾皮。开饭时,爸爸搁下虾皮,让大家分了下饭。妈妈让我去取,我好不容易挤进去,虾皮没了,只抓了一把盐,妈妈苦笑着摇摇头。
最糟糕的是山上缺水,几个月没洗过身体,没换过衣服。身上长了虱子,痒得难受。后来,大人们用绳子把孩子捆起来,一个个放到井下,洗好了再拉上来……
“山顶洞人”的生活足足过了半年,后来,听说日本兵撤退了,我们才结束苦难的流浪生活。
回到家,妈妈赶紧准备“三牲”福礼,向许过愿的破庙方向拜了又拜,祈求菩萨保佑:只要不再颠沛流离,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当然,妈妈的愿望求菩萨无济于事,只有国家强大了,百姓们才能有安定的日子)。
记得那时,天气转暖,老家门前的小河里,全是日本兵丢弃的猪头、猪内脏,乌烟瘴气,臭不可闻。幸亏7月的一场暴雨,家乡发大水,洪水滚滚滔滔,白浪翻卷,洗刷着被践踏的河山。但洪水再大,也洗刷不了铭刻心底的国耻家仇,洗刷不尽离乡背井的童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