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起跑线”
其实很虚无脆弱
■王国荣
一出《虎妈猫爸》连续剧,又把中国父母拉进“教育”的争议圈。争来争去,最后谁都不会有错的。是的,错不在“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父母们。就如本报6月4日第11版报道中谢女士发出的无奈感叹:“谁天生就是‘虎妈’?还不是被逼的。”是这个令人无语的教育现实逼的。
如果要讲什么大道理,教育孩子要怎么怎么、不能怎么怎么,已经都是泛泛而谈,再怎么高大上的专家来谈,也左右不了残酷的现实。就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听起来正确的话来说,其实也是个伪命题。有这样一条“起跑线”吗?它跟田径场上的起跑线一样标准吗?
我们经常在形容的这条孩子们的“起跑线”,在我们这个现实的国度里是不存在的,至少它不是为全部孩子公平设置的起跑线。不妨这样想想:许多所谓的重点幼儿园、小学、中学,是每个孩子想进就可以进的吗?不可能。那么好了,还存在“起跑线”吗?就算你花尽血本买到了“学区房”,孩子能进“重点”了,但是如果某个孩子的家长有“能耐”,能“搞定”校长、班主任,使得自己的孩子在班里更受宠更优待,这时你还认不认为你的孩子与这个“拼爹”的孩子仍在同一起跑线上?那些在高大上屏幕上亮相的“星孩儿”以及比之还要高大上的孩儿们,你能同他们去拼起跑线吗?
这条所谓的起跑线,其实很虚无脆弱,可以被现实社会中哪怕一丁点儿的不公绞得粉碎,仅仅是我们心理上的一个自我安慰罢了。
所以,颇具讽刺意味也让人反思的是,《虎妈猫爸》里的毕虎妈辞了“很体面”的工作去当了种菜、卖菜的“农民”,把“必胜诀”等多重“教育压力”下压出病来的宝贝女儿也带到了田园,在这样母女都远离“起跑线”的大落差中,几近“被逼疯”的女儿才走出阴霾,重新阳光起来。
当然,这“起跑线”仅仅是在整个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误区。本来,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把学基础知识的任务交给学校老师去完成就行了。但是非常不幸的是,稚嫩的身心还要去填充各色补习班、培训班知识。孩子从一出生,就有五六个大人管着,一直从幼儿园到中学,花费很大财力精力,却培养出一个“考试机器”——为考“严进宽出”的大学,失去童真的孩子到大学才“松口气”,不可避免地要“恶补”他们所失去的,几年大学究竟学到了多少东西,谁都心知肚明。
为人父母者被逼成了“虎妈”、“虎爸”、“狼爸”,估计“被逼”的孩子以后也会这样去逼他们的孩子吧?
不能再这样“逼”下去了!老生常谈的“教育要改革”,还要“谈”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才能让孩子和家长绽放笑容,有生活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