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灾难,
我们如何自处?
■金 粟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未归”,6月7日上午9时许,“东方之星”号客船遇难人员的“头七”祭日活动在救援现场举行(详见本报6月8日第10版报道)。悼念活动,告慰死者,抚慰生者,这是中华礼仪之所在。这里所说的“生者”包括三部分人:一是指沉船事故的生还者,他们历经生死,惊魂甫定,最需要关心;二是指遇难者的亲人与好友,痛失所亲所爱在他们的心灵上所造成的缺憾与遗恨,恐怕不是短期内能够平复如常的;三是指其他“局外人”,作为生者,特别是“局外人”,在面对诸如此类的灾难时,我们该如何自处呢?
首先,我们要更有勇气。有人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灾难史”,这话不假,从整个人类的历史看,战争从未间断,疾病肆虐不休,天灾时而降临,贫穷如影随形。面对这些灾难,我们不是悲观颓废,脆弱不堪,而是知难而进,愈挫愈勇。当然,除了勇气之外,我们还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用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来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积极寻求合作方式,用日益团结的集体力量来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
其二,我们要更有智慧。忘记灾难,及时行乐,这不叫智慧,只能说是“鸵鸟政策”,苟活而已。真正有智慧的人必定能够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所谓“祸福相依”,我们虽然生活在太平盛世,过着安定和谐的日子,但祸患也潜伏在我们身边,率性而为,就有可能大难临头。“小心驶得万年船”,“小心”就是要预见到一切可能存在的隐患,并随时都能够拿出应对的措施,这样的“船”才能安稳而长久地航行在自由的河道上。看透生活的真相,然后积极地生活,这叫有智慧,否则就是懵懂无知。
其三,我们要更有爱心。有爱心不等于捐多少钱,或者说多少“高大上”的话,最要紧的是“自省”。比如我们做这样的省察:如果你恰好是“东方之星”号客船的乘客,那么在遭遇灾难之时你会有什么样的内心反应;如果恰好是船上的船员,那么当时你会采取怎么样的措施;如果是船长,那么你会怎么做呢?如此省察之后,我们才有资格对此事发表评论,才有可能说出相对客观的看法。倘若只是根据道听途说,就捕风捉影,妄加猜疑与指责,这对当事人来说,恐怕有点残忍。
我们期待调查结果早日出来,给遇难者及其家属、生还者和所有关注此事的公众一个交代。在此之前,还是不要妄言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