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也是一条成才通道
■薛建国
看6月23日本报1版图片,为家长们的“疯狂”感到欣喜——为了孩子读职高,一心往前冲!
为什么感到欣喜?因为这是一种观念进步。长期以来,职高是被贴上了标签的,即读书不好的孩子才上职高。
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是上高中考大学,还是上职高学技术,无论作何选择,都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而现实是,但凡有点路子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愿让孩子上职高的,好像上了职高,这辈子就只能朝低走了。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造成我国技术人才培养困难,优秀技工十分短缺。有一年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电焊工短缺3千人,无奈向全国紧急征召,有人感叹,在北京找3万名教授不费吹灰之力,而要找3千名电焊工确实太难了,电焊工比教授还珍贵啊!
因为以往人们对职高有太多的偏见,因此,成绩好的孩子不会选择职高。普高没考上的孩子,有的选择复读,期待来年再战,有的选择漂洋过海,另辟蹊径。生源不足,注定职高难以发展壮大。
其实,从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看,我们离不开优秀技术人才;从教育实践看,上职高学技术同样能创造人生辉煌。以瑞安市职业中专为例,许多专业的毕业生提前一年就被企业预订一空,也有许多学生毕业后进入事业单位,甚至考上公务员。振兴职业教育,教育主办方必须重在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让职业教育真正能够培养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获得市场认可。这是其一。其二,通过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人才培养机制,引导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职高。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而且本科面向职高招生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瑞安出现“职高热”,是瑞安人务实、有见地的表现。现在每年有几百万大学生走向社会,“毕业即失业”,成了一个绕不开的现实难题。而在浙江各地,许多职校毕业生却成了市场争抢的香饽饽,一冷一热,反差强烈。这种反差,值得我们对现有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反思。
众多周知,“德国制造”享誉全球,与德国具有众多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密切相关。在德国民众看来,教育目的是为获取一种与个人的兴趣、爱好相适应,并得到国家和社会认可的能力。因此职业教育在德国受关注程度甚至高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却是重高校轻职教,重学历轻能力,家长们也是宁愿让孩子去挤高考“独木桥”,也不愿意让他们读职业学校,总觉得走这条路失面子,没前途。结果,这边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始终为缺乏大量高素质技术工人所困扰,那边是成千上万孩子辛辛苦苦读完大学为找不到工作而苦恼。
所以,当瑞安出现职高报名热时,它不是浮躁,它是理性的选择,这种“热”是可贵的。报纸上这张画面有点“疯狂”的照片,可视为对人才评判的一个标志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