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龚老师
■林怀宸
一晃,小龚老师已经走了7年了!
记得第一次见到小龚老师,是我分配工作后上班的第一天。他当时为中层副职(副所长),我的上司;中等身材,头发花白。所里的年轻人都叫他“小龚老师”,同龄人则叫他“小龚”。
我挺纳闷,为何称呼年近半百的人要在姓氏前加“小”字?同事告诉我,他是宁波人,上世纪50年代末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局里工作时才20岁出头,大家都叫他“小龚”,早叫习惯了。
小龚老师工作认真细致,不怕吃苦,经常下乡为基层尤其是山区乡(镇)、村开展专业技术服务。从前交通不便,下乡需跋山涉水;虽然他有轻微恐高症,但都能坚持下来。我参加工作那年,他除从事技术工作,还兼管局科技档案室。他把档案室管得井井有条,成为省内本系统的样板。
我们所是事业单位,但小龚老师属于行政编制,因为调任副所长前,他是局机关的副股长。上世纪80年代末,局系统一批四五十岁具有大中专学历的技术干部,不分事业和行政编制,大部分评上工程师职称,其中包括小龚老师。
到了职称聘任阶段,上级文件规定,只有事业编制的专业技术人员才可以聘任,行政编制的技术干部不能聘任。工程师获聘后,马上就能增加工资,工资标准与副局(科)长相当,比行政编制的一般干部高出一大截。
那段时间,小龚老师颇感烦恼:同样的职称,差不多的工龄,类似的工作任务,就因为自己是行政编制,职称不能聘任,工资比获聘人员低了这么多!这个行政编制还有啥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向上级提出放弃行政编制、转为所里事业编制的申请,得到组织批准。此后他如愿获得职称聘任,增加了工资。
四五年后,发生一件令人意外的事:财政部门下发文件,针对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并收费的事业单位,提出逐步停止财政拨款、转为自收自支的意见;过渡期为3年。
对此,所里的事业编制人员都有点忧虑。小龚老师则更担忧:自收自支,是否意味着退休金也要靠所里的收费来发?如果所里业务不好,是否连退休金也不能保证?他很后悔几年前的草率决定,好端端的“铁饭碗”,现在可能会变成“瓷饭碗”。辛辛苦苦在异乡工作几十年,快退休了,竟落个这下场!
小龚老师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两年“过渡期”,在58周岁时,办理提前退休手续。退休后,故乡情节浓厚的他,携夫人(与其是同乡)回老家定居。加上此前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已先后选择在宁波就业,就这样,他们全家都重回故乡了。
然而,3年“过渡期”满,小龚老师所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财政拨款等一切照常。他压根儿不需要提前两年退休。
退休之后若干年,又有一事令小龚老师感到郁闷:那年,行政编制退休人员大幅度上调退休金;上调后,与他年龄、资历相当的此类人员,月退休金比他高出近一倍。真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啊!遇到这样的事,很难心如止水。
等到两年后,上面给事业编制退休人员也上调退休金时,然而小龚老师已享受不到了。
洪丹妮 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