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爸”教育
不可复制
■项建达
“狼爸”萧百佑最近很红,由于创下了“一门三北大”的奇迹,他被请到《鲁豫有约》的直播间,成为众多媒体采访的红人;连介绍“狼爸”家庭教育经验的《所以,北大兄妹》一书也持续热卖,以“打”为法宝的“中国狼爸”再次掀起了对国产教育模式的讨论。
一个家庭四个孩子,三个考上北京大学,一个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如此辉煌的育儿业绩,是让人羡慕的。除了孩子天资聪慧外,这与其良好的家庭教育肯定是分不开的,而家长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于是,有许多亲戚朋友趁着暑假把孩子送到“狼爸”家里,让他帮忙教育,更有甚者还模仿起萧百佑的“狼性”教育来。
不可否认,单纯冲着“一门三北大”这块金字招牌,“狼爸”的教育是有效的成功的,毕竟上北大清华,上名牌大学是许多家庭梦寐以求的事。可是,请家长们不要忘了,任何质的蜕变都需要一个量的累积的过程。从报道中可以知道,“狼爸”是一位商人,家境富裕,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他卖过四次房,租过三次房,搬过五次家;为了让女儿学好古筝,他可以不用工作陪孩子同吃同住同上学,连2000块钱一节的培训课都毫不在乎。如此大手笔地投入教育,试问有几个普通的家庭能够做到?
而更为叫绝的是,抛开物质上无微不至的关照,在教育方法上“狼爸”更有自己的秘诀——棍棒式教育,这一点与当年红极一时的“虎妈”颇为相似。在他家里,常年备有藤条和鸡毛掸子,孩子作业完不成要打、古文背不出要打、成绩倒退一名要打、未经允许去同学家里面玩要打、没有好好练琴也要打;他还规定孩子不许看电视、不许自由上网、夏天再热也不能开空调……“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打,成了“狼爸”最为得意的育儿心经。
笔者认为,在赏识、激励、表扬教育日益泛滥的当下,适当的惩戒教育是必要的,但必须把控好度。尽管萧百佑的棍棒教育出于“不打不成器”的善意,看似对孩子习惯、规矩的养成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逼迫孩子学习,以爱的名义来剥夺孩子的自由和快乐,使孩子完全脱离社会,变成读书的机器的做法,无疑侵犯了未成年人的权益,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必将造成长远的不可估量的损害。退一步讲,在这种“狼性”管教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即使能进名牌大学,即便能成才,对于没有童年的生活他们真会觉得幸福吗?
因此,不管是从教育投入上,还是从教育方式上来看,“狼性”教育都只是极端个例。于广大家长而言,如此不接地气的教育,既不可简单复制,更不具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