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内金额莫名“被理财”?别急,看警方防骗绝招——
守住验证码,把好账户最后一道闸
■记者 陈瑞建 通讯员 赵小鸥
银行卡和U盾都在身边,可卡上的钱却不翼而飞;没有购买贵金属理财产品,却收到银行的购买短信提示。最近,一种“被理财”诈骗手段悄悄“入侵”我市。警方提醒:守住验证码,你就守住了钱包。
钱包遭遇“被理财”,市民警惕之余莫要慌
8月6日,市民彭女士收到一条工商银行账户动态提醒短信,称其账户内15万余元被支出购买了贵金属理财产品。正当彭女士因账户“被理财”扣款产生慌乱心理时,一个自称是工商银行工作人员的男子打来电话,问“购买贵金属”是否系其彭女士本人操作?如不是本人操作,银行将会把16万元退回到原账户。
彭女士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坚决要求退款。“那好,我这边会替你操作退款业务,但需要你将验证码告诉我。”。通话结束后,彭女士收到了一条工行关于其账户“开通工行e支付业务”的短信,并附开通该业务的验证码。
这就是所谓的“退款验证码”?彭女士有过短暂的银行工作经历,又想起近期公安部门正在大力宣传的“防范通讯(网络)诈骗”中重点提到的“不把验证码交给任何人”的“防诈骗秘诀”。冷静下来后,彭女士意识到可能碰到了电信诈骗。她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及时到银行柜台反映自己“被理财”的情况。当天,银行为彭女士办理了退款手续,并收取了数百元的手续费。
而与彭女士遭遇同样情形的金女士和林先生因缺少警惕之心,从而被诈骗。
8月20日,金女士同样收到一条银行“购买贵金属”的通知短信。就在金女士手足无措之际,接到一谎称银行工作人员的诈骗电话。骗子以帮受害人取消贵金属投资并退款为借口,成功骗取到金女士的验证码,最后转走账户内4499元。无独有偶,8月13日,林先生也被伪装成“工行客服”的骗子,以“核对信息”为由,骗走验证码,并最终被转走4299元。
据银行透露,很多客户“被理财”后,因对账户内的资金动态短信“后知后觉”,以为是骗子短信,后即使接到骗子电话也未予以理睬,结果过段时间去柜台取钱时,才发现自己账户内的资金确实“被购买”了贵金属理财,更由于该段时间的贵金属价格上涨,在银行收取手续费后,也有小赚些零钱的。
防范“被理财”诈骗,关键要守好“验证码”
据悉,近期我市已发生多起类似案件,造成这种“被理财”的原因是银行客户账号和登录网银的密码被黑客通过木马窃取。警方对这类“被理财”诈骗方式进行了解析:
1.骗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客户及账户信息、电子银行登录名和密码,登录客户电子银行进行账户贵金属理财产品的购买(申购)和撤销(赎回),造成发生“扣款”和“退款”的假象迷惑客户。
2.利用掌握的客户及账户信息,为客户开通快捷支付或工银e支付,这时验证短信会发送到客户手机。
3.冒充商户客服或银行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等方式联系客户,诱骗客户主动告知快捷支付或工银e支付短信验证码。
4.利用掌握的短信验证码盗窃客户资金。
据了解,此类造成本人账号、网上银行登录密码泄露的绝大多数原因,是手机或电脑内安装有盗号木马程序。智能手机均可安装手机银行,很多银行资金交易均可通过手机银行平台进行,一旦被植入木马程序,就会造成银行账号及密码被窃取。
个人日常在使用手机上网(微信)时,随意点击网页链接或者随意在公共场合连接了无密码可免费上网的“钓鱼WIFI”时,也给木马程序的植入提供了时机。
民警提醒市民,防范此类通讯(网络)诈骗,最关键是要“守好验证码”。所谓一“码”在手,钱包我有——守住了验证码,就等于守住了账户的最后一道闸。
为确保账户密码等信息不外泄,市民须在电脑、手机安装杀毒安全软件。此外也要养成良好上网习惯,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切勿随意连接来源不明的WIFI资源上网,特别是无需密码的公共场所的WIFI,谨慎在公共场合使用WIFI登录网银交易或进行网购。同时,应尽快去银行开通理财类交易开通认证功能,防止因账户功能权限设置过于简单,造成资金被他人随意利用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