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到秋日,
说“秋、愁和酒”
■宋维远
秋雨秋风愁煞人
天凉了,瑞安话有“早(晨)交(立)秋,凉飕飕”的说法。作为每年的第三个季节,带给人们的是堪与春花媲美的秋月,加上满野成熟的庄稼和中秋、重阳两个象征团圆的传统节日,真是美景叠加良辰。
本该充满欢乐与喜庆的氛围。但是我们的祖先却偏偏又为“秋”这个词另外增添了许多相反的,如秋思、秋声、秋怨、秋愁等悲凉、忧伤的定义。怪不得有人像拆字先生那样,把“愁”拆开作“秋”、“心”二字,说愁是心上之秋。
其实,祖先造“愁”字时或许没有以上这些意思吧。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愁、从心、秋声”,秋只是愁字的声符而已,在词义上或许两者并没有联系。然而在许慎之前或之后,一直有大量典籍把她俩扯在一起,就像一对同一心脏的连体姐妹。
《康熙字典、秋字条》引《礼乡饮酒义》说:“西方者,秋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春秋繁露》:“秋之言、犹湫也、湫者忧,悲秋也。”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又在《高唐赋》中写:“湫兮如雨、凄兮如风”。辛亥革命志士秋瑾引清人陶炎人的诗句:“秋雨秋风愁煞人”以抒发自己临刑前仍担心国家民族命运的慨叹!
问君能有几多愁
状愁的数量。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五代后唐末帝李煜《虞美人》词)把自己断送江山的悔恨比作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不仅写愁的范围之大、数量之多,而且是东边流去,西边又来,永不断绝。
状愁的重量。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南宋李清照《武陵春》词)女词人李清照晚年,在国亡家破后只身流浪金华,原想去婺港(双溪)泛舟赏景以求片刻的解脱,但又怕双溪上所有的舴艋舟也载不动她的国恨家仇!又如:“遍人间烦恼慎胸臆、量这大小的车儿如何载得起?”(元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第四本《草桥梦莺莺》第三折《收尾》)莺莺经过多次波折后,与张生终成眷属的第二天,老夫人又逼张生上京考试,莺莺在长亭送走张生后,孤寂地带着人间所有烦恼,无法登车回去,因为怕车子载不动堆积在她胸臆中的愁!
状愁的长度。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诗其十五)因为国忧愁,黑发成了白发,愁竟如三千丈的白发一样长。
状愁的滋味。如“闲愁最苦”!(南宋辛弃疾《摸鱼儿》词)又如“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作者以识尽愁滋味后的,只能说出‘欲说还休’的味,实际是说不尽的味!又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其三》词)离愁(当俘虏后离开故国)的滋味,李煜也只能说出是“别有一番”,不在舌尖,而在心头。
状愁的化身。如“试问闲愁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北宋贺铸《青玉案》词)闲愁化身为一川烟草、满城(苏州)的风絮,整个梅子黄时的接连不断、连续数周的铺盖地的缠绵细雨。又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诗)乡愁因江上烟波而起。
状愁的声音。如:“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元朝汤式散曲〔双调〕庆东源·京品夜泊)愁是京口夜里的鼓声、浪声和钟声合并的声音,听人如何入梦?又如:“秋风昨夜愁成阵”。(元张可久散曲〔双调〕水仙子·秋思)言愁的声音是千军万马汇聚的兵阵的喊杀声、将人重重包围、犹如垓下围困项羽的四面楚歌,叫人怎能挣脱?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我们的祖先既然把秋与愁结合起来描摹得如此淋漓尽致,他们也不会忘记写“消愁”的事。消愁,首选想到是酒?曹操在《短歌行》中写:“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北宋范仲淹也常有戍边思乡的矛盾叹息,他的《苏幕遮》词中有:“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句子。借酒消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反使愁思更烈!李白的《将进酒》更将“借酒消愁”推向极致。“王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一反此诗开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为欢乐而干杯的气氛,竟变成以酒消愁!不仅消眼前的愁,还想消万古的愁。
然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是范仲淹写的《渔家傲》词,虽然有酒、有泪,有不寐的乡愁,但他能以“燕然未勒”的国家大局放在家庭团聚的小局之上的气概,正延续着盛唐边塞诗人奋发向上的遗绪,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冒龄《从军行·其四》)一样洋溢着奋发向上的旋律,从“愁”中透出民族的历史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