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
“空荡荡”与“满当当”
■王国荣
公共自行车为方便市民出行、解决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缓解城市交通“两难”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是,当这一绿色低碳交通体系越来越被市民接受时,必然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这同私家车拥有量剧增、道路和泊位跟不上需求是一样的道理。这时,需要耐心与理性,一味埋怨甚至指责是没有道理的。
看了本报9月17日第6版《少些埋怨和指责,多些理解和支持》报道的标题,看到市民志愿者对我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工作的体验和亲身感受,笔者非常认同该“多些理解和支持”的呼声。也许,之前有怨言和责难的市民也去体验一番的话,相信他们也会感同身受,一改成见。
来看一组数据:本市公共自行车投运服务才不满2年,到前5个月,通宵服务网点就有56个、自行车1500辆、锁止器1588套,日均租用量达到13000余人次。而在2008年5月率全国之先、2013年在全球553个地区公共自行车项目进行分析和比较中获选世界第一的杭州,起初也就设置了62个的租车服务点,主要分布在名胜景区、公交首末站以及一些小区、商家、广场等,直到满1年才扩展到799个点,其中15个24小时服务点,单车总数也就2万辆。相比之下,就两城地域面积、人口以及旅游人数等的悬殊而言,起步不久的瑞城能有目前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规模,应该说已经不错了。
再看看志愿者的亲身体验与感受,“辛苦”二字真实地写在那里。忙得气喘吁吁,还要不断听人埋怨指责,“为什么高峰时段,桩上的车总是不够借?”“为什么有的借车点自行车满当当,有的却空荡荡?”换位思考,你若是一位公共自行车的服务人员,身临其境,会不会崩溃?即便如此,本市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仍以积极姿态进行着,自知毕竟“出生”不久,肯定还有许多不完善、不到位的地方,需要逐渐地改进。这次特邀市民志愿者体验,就是为了更好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同时取得市民的理解与支持。
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与瓶颈的出现,市民出行方式也在改变,公共自行车服务越来越受市民追捧。毫无疑问,一项适应市民需求的公共服务系统,必然会得到大力发展。像杭州主城区目前已有近2300个服务点、5万多个锁止器,今年7月又出台了晚间延长一小时、新增50个通宵服务点等服务新举措。网点分布多了、间隔距离近了,就最大化满足了市民的需求。但是即使这样,在高峰时段、在人流集中网点,也不免会出现“空荡荡”没车可借、“满当当”无法还车的景象,这就是社会不存在绝对的满足。
可以乐观地预期,一个比较关注民生、讲究品质之城建设、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瑞安,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一定会不断完善。到时,服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可能不会比现在大,市民的怨言也会自然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