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贵在谋“大”
■薛建国
我市力争通过3年努力,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一批特色产业鲜明、个性定位清晰、人居环境和谐、示范效应明显的特色小镇,其中至少有1个按省级标准创建或培育,其余按照温州市级标准创建(详见本报10月27日1版头条报道)。
特色小镇不是“镇”。它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空间载体。
特色小镇也不“小”。它是浙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做出新作为”的重要举措,切合浙江实际的重大决策和政策创新,是打造浙江经济发展新兴支撑力量的重要战略节点。一句话,特色小镇的建设必须要谋“大”局。
“大”局不是“大而全”。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面向未来,主攻我省着力打造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七大产业,以及我省名扬海内外的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石雕等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的建设,应该是求精、求专不求全,即每个小镇将立足一个主导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占领市场大份额。
用文化引领发展。特色小镇是传统特色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新高地,是新产业新业态的孵化诞生地。未来特色小镇一定是高校毕业生等90后、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为主的“新四军”创新创业地,带来的是新的人文气息,形成活跃的创新文化和独特的产业文化。在做强特色产业的同时,我们必须注重“新”文化的培育,这是为特色小镇赢得大未来的“软实力”。
特色小镇的魅力在于创新。如:推进方式新,采用分批建立创建对象,中间动态优胜劣汰,建成后验收命名的“创建制”。规划建设理念新,融入了四大功能叠加、培育上市公司等新理念。建设机制新,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扶持方式新,实施有奖有罚的土地供给方式、期权式的财政奖励方式,助力特色小镇务实建设。
种种新机制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坚强决心,但特色小镇的建设,绝不是只要上级给帽子和票子那么简单的问题。特色小镇建设的成败,根本还是在于创新。即在提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目标的时候,必须要有大视野,把眼光放到市场中去考量。在产业定位、技术支撑、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加以综合的谋划和推进,努力把科学理念引导好、产业基础培育好、技术支撑提供好、制度创新保障好。各个特色小镇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各领风骚,切忌千篇一律。千篇一律就是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