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望街道蔡宅村舍得投入精益求精
文化礼堂传承文化一脉香
■记者 黄君君
“大红的纪念馆飞檐画栋,蔡敬则就是咱的祖先……”在上望街道蔡宅人的心中,历史的骄傲是刻在骨子里的。而从蔡家祠堂到蔡敬则纪念馆再到蔡宅村文化礼堂,历史也在蔡宅村留下了痕迹。
2013年,蔡宅村启动了村文化礼堂建设,“要建就要建最好的”,村文化员董尚清这句话,也验证了蔡宅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的精益求精。
农具、瓷器、村史,处处文化香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上望蔡宅村中心路的蔡宅村文化礼堂。坐落在一片寻常民居当中,仿古建筑的文化礼堂格外引人注目。从右侧的边门走进文化礼堂,里面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据了解,蔡宅村文化礼堂按照“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功能定位,共耗费10个月的时间建成,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上下两层。这里各项设施一应俱全,分为一馆一厅两堂四廊八室。“我们的预算是七八十万元,后来发现远远不止这些。”董尚清说,至今,文化礼堂建设已投入180多万元。
在蔡宅村文化礼堂里,处处可以触摸到文化的脉搏。陈列厅在正门入口两侧,从元代青瓷到传统农具,皆是村民自愿捐赠的;“汉白玉文化走廊”和“文化长廊”,用图片和文字展示了蔡宅村的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农家书屋藏书3000多册,村民可徜徉书海……
蔡宅人重视传统,每逢年节就会组织传统民俗活动。过年时,举行连续3天的捣年糕活动,还有村民自购棉花糖机,免费做棉花糖送给小朋友;端午时节,包好的粽子用最传统的方式——灰汤烹煮;而到了九九重阳节,会将全村的老人请到文化礼堂,奉上一杯茶,彰显浓浓敬老情。
“现在很多传统文化,年轻人都不了解了,我们要担负起传承文化的职责。”董尚清说。
乡人先贤业绩,后人不忘
文化礼堂和纪念馆合二为一,是蔡宅村文化礼堂与大多数文化礼堂不一样的地方。走上二楼,穿过两侧印有传统习俗和蔡宅村起源的走廊,就可以看到数十位蔡氏先祖的画像。除了蔡敬则,还有蔡幼学、蔡雄等蔡姓名人。
对瑞安人来说,被列为瑞安十大名人之首的蔡敬则,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也是蔡宅村文化礼堂亮出的一张金名片。
据史料记载,蔡敬则,字文庄,约生于东汉桓帝(147—167)间,卒于三国东吴黄武(222—228)间,一生经历波折,颇多建树,最突出的莫过于在瑞安建置。
东汉献帝建安年间,蔡敬则因平定“闽越寇乱”有功,朝廷授官为会稽郡东部都尉,镇守永宁。永宁县的管辖区就是今温州地区之范围,包括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泰顺、文成、洞头、苍南各县(市)。这是瑞安有建置的最早记载。
都尉是武职,掌一郡军事之长官。任上,蔡敬则将“都尉衙署”创立于邵公屿(原瑞安县治所旧址)。他治军号令明肃,境内百姓安居,为避乱离散逃往他乡的难民,陆续回乡务农,同时四方“闻者来归”,增加当地人口及赋税,治绩显著。朝廷晋爵蔡敬则为“安乡侯”。及至三国吴赤乌二年(239),朝廷析永宁县大罗山(泉山)南境置罗阳县,属会稽郡,设县治于北湖鲁岙(西岙、河埭桥一带),为瑞安正式建县之始。
作为瑞安早期经济、文化、政治的开发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贡献巨大的蔡敬则,以及其他蔡氏先贤,也为后人所铭记。据董尚清介绍,每逢清明,全村就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在文化礼堂里,村民们都会面向先人敬上一杯酒。
“有派头”的文化礼堂处处求精
说起蔡宅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董尚清有不少感触。2013年,他开始担任村文化员,并负责建设文化礼堂。
起初,村里的老人反对建设文化礼堂。老人们反对的理由很简单,担心建设文化礼堂之后,原先的纪念馆会消失,村民再也不能祭祀祖先。他们认为,文化礼堂凸显的是现代文化,而传统的会被摒弃。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村“两委”决定要“建最好的文化礼堂”,而村民们也打算再“看看”。
董尚清记得,那些日子里,文化礼堂志愿队的志愿者从瑞安驱车到义乌和东阳,在各类专业市场、厂家挑来拣去,就为找到适合文化礼堂建设的材料。“我们要做有特色的文化礼堂,不仅材料要好,价格也不能太高。”董尚清说。比如门上的一个部件,他们找遍瑞安,最便宜的也要75元。而在义乌,他们直接找到厂家,只要花费20多元。文化礼堂里的“古味”就是在他们的挑挑拣拣、忙忙碌碌中逐渐成形的。
硬件建设好了,软件也得跟上来。蔡宅村文化礼堂里有一座50多平方米的大舞台,村里购置了专业的灯光音响设备。本村喜爱文艺表演的村民也行动起来,组成了艺术团,自编自演节目。今年2月,蔡宅村首届春节联欢晚会热闹上演,台上表演者是村民,幕后打灯、调音的也是村民,这台“村晚”让全村人拍手叫好。
文艺活动接连上演,村民的精神文化丰富了,村文化礼堂自然得到了村民的肯定。如今,走进蔡宅村文化礼堂,村民都说“有派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