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5版:百姓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2岁男孩超市偷窃
自称想“劫富济贫”
心理专家:当家长平时关注太少,孩子想通过“问题行为”赢得家长关注

    12岁男孩超市偷窃

    自称想“劫富济贫”

    心理专家:当家长平时关注太少,孩子想通过“问题行为”赢得家长关注

    ■记者  陈成成 通讯员 廖战瑞

    前日傍晚,飞云街道繁荣村一小超市失窃,老板报了警。飞云派出所民警多番调查后,抓到的小偷却让人大吃一惊——一个12岁的男孩。他给出的偷窃理由更是令人无语:想当“劫富济贫的侠盗”,在小超市偷拿面包“试手”。这个家境宽裕的孩子,为什么会走上歪路呢?

    想当“侠盗”的男孩偷拿超市面包

    男孩名叫小海(化名),来自贵州。他告诉民警,他很爱看警匪片,想着自己能成为一个“偷东西于无形的高手”,于是便模仿电影里的盗窃招数,打算“劫富济贫”,当个“侠盗”。

    由于孩子年龄较小,民警联系了孩子的父母。

    小海一家人来飞云已有好几年了,父母一直在温州做生意,家里虽然说不上财力雄厚,但也算得上富裕。因为父母平日里忙于生意,所以孩子就交给爷爷奶奶照顾。

    得知孩子偷拿超市里的面包,小海父母颇为震怒。

    原来,小海在校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平日也听话,但最近开始爱偷拿别人的东西,起先是拿家里的钱,后来拿同学的笔、本子。为此,父母还把孩子打了一顿。

    “我们从小就对他很好,要什么给什么,他也不是那种特别不懂事的孩子,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小海母亲无奈地说。

    心理专家:家庭教育不可缺失

    家境宽裕的小海,为什么有这样的举动呢?记者咨询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频蕾。

    李频蕾认为,从儿童心理学来分析,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是由两种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是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对自己没有玩过的东西,既好奇又想获得,而且企图马上获得。在私欲的引领下,他便悄悄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另一种是孩子有一种异乎成人的冒险心理,他们心想,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是多刺激和神秘呀。

    像小海的行为,就是因为平时看了太多警匪影视剧,产生了英雄主义思想。而他的年纪又正处于青春期前的叛逆期,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往往生活上已经能够自理,而家长常常容易忽视他们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不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加上他们心理可塑性大、情感不稳定,有时就表现出行为的无目的性,给人感觉他们是在盲目地索求某种东西(比如钱)。

    “事实上,这类孩子往往平时挺内向,不善于交流,常常感到孤独,心里受到压抑,感情上得不到满足,以至其中一些孩子用偷来的钱去买一些小礼物送给其他同学,以此建立伙伴间的友谊,从而弥补家庭中情感的不足。”李频蕾说。

    另外,偷窃作为一个“问题行为”会引起家长的关注。也就是说,当家长平时给孩子的关注太少,孩子往往会潜意识地通过偷窃这样的“问题行为”来重新赢得家长的关注。因此,家长的责骂和体罚此时反而可能是偷窃行为的强化因素,因为责骂和体罚本身也是一种关注。

    对于孩子的偷窃行为,李频蕾提醒家长,要注意教育的方式。首先,千万不可当着他人的面训斥孩子,以免使孩子产生羞辱感。其次,家长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是否存在对孩子关心不够、是否存在消费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再次,应努力营造温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平时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每周或者每月给孩子适当的零用钱,不要让孩子觉得钱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东西。

    据了解,得知小海具体情况后,超市老板表示愿意谅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聚焦点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在现场
   第00005版:百姓事
   第00006版:微播报
   第00007版:今日塘下
   第00008版:今日塘下·新塘下
   第00009版:今日塘下·塘河风
   第00010版:今日塘下·专版
   第00011版:远望角
   第00012版:榕树谭
   第00013版:广 告
   第00014版:广 告
   第00015版:乐周刊
   第00016版:乐周刊
“双12”又要来了,下单前一定要睁大眼
12岁男孩超市偷窃
自称想“劫富济贫”
航天纪念币、纪念钞昨起兑换
今天会更冷,周日又有雨
瑞安日报 百姓事 00005 12岁男孩超市偷窃
自称想“劫富济贫”
2015-11-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