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说文明
■金粟
公交车上让座的年轻人、为福利院儿童送关爱的志愿者、给空巢老人做饭的爱心人士……城市中时时流动的一张张笑脸,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固化为美丽的城市名片(详见本报12月24日第3版报道)。
什么是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之一,文明是一种先进的文化。这既是指大众所享有的物质财富,更是指社会所积淀的精神财富;这既是指蕴藏于内的文明之心,也是指显露于外的文明之礼。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先是由外而内,在市民的心田里播撒文明的种子;再是由内而外,期待在市民的心田里鲜花盛开,香透全城。公交车上让座、为福利院儿童送关爱、给空巢老人做饭……这些自觉自愿的行为,出乎个体的文明之心,成乎公众的文明之礼,自然而然地“固化为美丽的城市名片”,感动着他人,影响着未来。
作为文明城市创建时期的一员,民众应如何培育并践行文明之价值观呢?可以说,个体的培育与践行,实际上就是“克己复礼”的过程,约束自己之心,恢复文明之礼。“克己”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由外而内,在外力的管制与引导下,被动接受文明规则的约束;二是由内而外,文明规则内化为先进的观念,然后发自内心地遵循文明规则,自觉主动地表现文明之礼。创建文明城市,就是要求市民普遍地达到高层次文明的境界。
文明之礼又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传统文明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部分。比如《礼记》中所说的“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走路要走道路的一侧,不要占据中间大摇大摆地走;站立要站在门的一侧,不要站在门的正中;在路口等绿灯也一样,不能堵着豁口,挡住别人的去路,更不能冲到马路上等,心绪急切,失态失礼。二是外来文明中能够适应本土特点的成分。比如行车的交通规则,在西方已很成熟,在我们的城市里,大规模拥有私家车的时间还很短,但车辆密度更高,所以更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当车辆与行人交汇时,虽说两者都拥有相应的“路权”,但因为行人是弱势,所以必然地被赋予更大的“路权”,以保持平衡,因此车让人才是文明之礼。三是顺应新形势的发展而出现的动态文明。比如孝道,农业社会的大家庭模式趋向消失,现代社会的家庭规模普遍很小,基于这种形势,仅靠血缘关系的“小孝”已经解决不了养老问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大孝”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再如喜庆时节放鞭炮,在古代社会是文明之礼,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却变成了不文明的陋习。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使视听言动皆合乎文明之礼,那么,在人为仁人,在政为德政,文明城市,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