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亭文化系列之四
“待潮望舟”飞云江候渡亭
■万锡春
上一期,我们讲到了亭的功能和结构特点、休息亭中的“风景亭”,这一期,我们再讲讲“路亭”。
路亭是乡村比较常见的建筑形式,这些亭建筑相对比较简洁,它主要功能是给田间劳作的村民和来往客商提供避雨遮阳憩息作用,其数量远多于其他亭类。它们可以随地形或环境的不同而选择适当的形式,可以建在交通要道上、山路旁、田野的小路边、桥上、江边、河畔等等。
瑞安城乡多路亭
平阳坑的东源亭,位于平阳坑村东面田野的小路旁,据说是清末年间一位地方乡绅为了方便行人和乡亲休息出资修建。东源亭平面呈方形,面阔和进深均三间,四排四列双围柱网,内围四柱采用方形花岗岩石柱,柱头置三踩外拽一翘斗拱。檐柱间设美人靠。明间正中吊顶做成六层覆斗式藻井,藻井制作非常精致典雅。
路亭不仅作为人们避雨遮阳憩息的处所,而且还可以作为交通通道。如营前通往文成方向的古栈道上的观音亭。观音亭位于营前村,是一座建于清晚期的路亭,其建筑形式基本与东源亭相似,内外围间形成回廊,不同的是建造者根据使用功能将前廊柱列放宽,把前廊作为古栈道的通道。
人们将行人通道和路亭进行了构筑上的结合,产生了通道式多功能路亭,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这种利用路亭作为交通通道,将亭的实用功能加以扩大的建筑形式,较多地出现在交通要道上。
位于林溪上甲村通往温州方向的古栈道上的下庵亭,系清光绪年间建筑。它的建筑形式较特殊,外观看并不像路亭,倒像一座普通民宅。它采用五排六列柱网,前廊式,五开间,硬山造顶。建造者将第二至第三排柱址放宽作为古栈道的通道。还有一种形式是直接从路亭中间通过,如曹村许南村的许岙亭,是一座通往溪北岸许北村的通道路亭。
飞云江渡口和候渡亭
古时,飞云江南北两岸先民往来和交流的唯一途径是渡船,故历代官府对渡口和候渡亭的修建都十分重视。据明嘉靖年间石城教授林桴撰写的《中洲渡济涉亭记》中得知,在明嘉靖前,中洲渡设施简陋,“缘山麓隐僻,林莽萧条,行者蚁聚岸上,待潮望舟,暑无所依,雨无所庇,登舟艰难”。到了明嘉靖年间,瑞安县令刘畿得知中洲渡现状,“乃召里民而谓之曰:中洲为渡,北涯有亭曰千秋,毋令圮也;南涯之野荒痕阆无依,宜有筑焉”。遂捐集资金,筹备材料,对中洲渡进行修葺,在两岸修建路亭。中洲渡的安全状况和渡口环境有了相当的改观,使南北津渡安全畅通。
一般渡口都建有候渡亭。在当今交通高度发达的年代,渡口功能已殆尽,候渡亭已留存无几。位于桐浦澄头村的澄江亭应属候渡亭之类。澄江亭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平面呈方形,三开间,硬山造顶,采用五排四列减柱造柱网。主构架用穿斗结构,明间檐柱与中柱间采用抬梁式,使空间得以扩大。该亭位于澄江码头边,历史上作为瑞安至陶山等地必经之路的路亭和过江人们候渡之所,
“烧水泡茶”形成茶亭
茶亭是人们利用行人必经之地的路亭,烧水泡茶,无偿给行人提供茶水,是亭的实用功能逐步扩大的一种现象。
三伏天喝伏茶是瑞安民间的传统习俗。时间一般自入夏始,借用行人必经之地的路亭,烧水泡茶,盛之于缸钵,行人经此,都可自行倒茶饮用,直至秋后天气转凉为止。施茶会成员均为义务劳动,经费由募捐集资解决,收付茶资数目,均张榜公布,请众监督。
据清乾隆《瑞安县志》记载:“岑岐亭在帆游乡,地当要道,四望旷野,风潇雨晦之际,行人苦无停足,义民戈子信、广福寺僧长文募建,并施茶水,往来称便。”可见早于清乾隆年间便有民间的施茶行为。渐渐一些亭成了固定的施茶点,人们习惯将这些亭称为“某某茶亭”。
如市区的“小码道茶亭”、“西门茶亭”等等。但遗憾的是这些亭已非原貌,而且其功能也已大都改变。而在乡村我们还能看到类似的建筑,如陶山镇前途村的泡茶亭,为清代木石结构,歇山式屋顶,平面呈方形,面阔和进深均三间,四排四列双围柱网,内围四柱采用方形花岗岩石柱。明间抬梁式结构,亭中间有通道,四周外柱间设坐槛。该亭建在通往湖岭至马屿、平阳、苍南等地的必经之地,人们就在此烧水泡茶,供来往行人饮用,使该亭的实用功能进一步得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