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2版:云江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祠堂酒

    祠堂酒

    ■陈再伟

    想不到,第一次吃祠堂酒,竟是在百里之外风景如画的永嘉县古村落——白泉村。已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陈氏大宗祠,历经千年之后,又在今年2月初九,鼓乐齐鸣,大门洞开。宗祠里外,比肩接踵,人流如织。98桌酒宴,不多不少,刚好把这古老大宗祠,塞个满满当当。瑞安来的宗亲,被安排在大戏台正面一角。登高一坐,呵,顿生入宴如入戏,今朝谁主演之感。

    与永嘉白泉归宗认亲,只是近10来年的事情。据记载,明朝英宗年间,我太祖公不知何故,悄然告别楠溪江秀丽山水,渡瓯江,穿鹿城,过白象,下仙岩,一路沿温瑞塘河南下,终于在莘塍董田,流连于河柳似烟,荷花如海,心念一动,便寻得负阳抱阴、曲水游龙处结庐营生,并亲手种下一棵榕树,立地为号。从此天地之间,多了那一抹日新月异灵动的风景。

    不经意间,500多个春夏秋冬一晃而过。细细思量,不知当年背井离乡的太祖公,以及嗣后几代祖宗,有否和白泉房族保持联系,为何族谱中只字未提?他们何曾料到,要不是白泉宗亲主动寻访,历经几番考证,自己的后裔子孙还以为家族的渊源仅仅“源自中原,迁自福建”而已,500年以前的历史,差一点点就成了永久悬疑。难道,这就是开宗立谱的气概?还是他们在刻意回避什么?幸好,咱们中国人家族谱牒,自有一套辨别渊源的古老密码。

    翻开2014年末出版的《中华陈氏》一书,从3100年前始祖胡公满诞辰至今,陈氏后裔由河南淮阳发端,逐渐向全国各地繁衍播迁,120多世,涉及8000多万之众,居然根系分明,脉络清晰。西晋末年、唐初、唐中、北宋、元、明期间因朝代更迭、天灾人祸作几次较大规模人口迁徙,宛如眼前。谁曾想,如此工程浩大的通联、采访、编撰工作,居然全凭着各地陈姓后裔分头访考校录,四处奔走。连点成线,拼木成林。其连枝接脉重要秘诀,就是依靠散落各地陈氏族谱中的房派、谱序、世系图、字辈谱。着实可叹,世世代代华夏子孙的潜意识中,竟如此深刻地镶嵌着族根思想,以至于形成近乎顽固的文化认同。五千年中华民族史,就这么朴素而自觉地分散在千千万万个貌似杂乱、独立、封闭的家族谱牒中顽强地记载、传承着。这在世界各民族中,恐怕绝无仅有。

    站在素昧平生的唐朝开宗一世祖画像前,时间仿佛变得异常凝重、稠密。千年光阴,竟然成了伸手可及的咫尺距离。恍惚间,对面的他,慢慢隐去一身的官袍和威严,任凭慈祥笑容渐渐浮现。莫非,他还活着?笑话!都1000多年了。可今天济济一堂的每个人身上,明明还流淌着他的血脉。饱含“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的族规、祖训,明明是他年复一年不厌其烦地对后人的嘱咐、告诫、劝慰。

    抚古思今,不禁令人感叹。国与家的命运,在这里竟拼接得如此严丝密缝。国泰则民安,国强则族盛。如今,已经剥离掉宗法威严的宗祠,不正是后裔们涵养正气的精神家园吗?

    在这里,人的一生都将被荡涤浓缩。传世的,一般不超出百来字。生命简单、短暂到几乎不真实状态,似乎像雨后晴空里的一个个水分子般,在历代祖宗光照之下出现的绚丽彩虹,也仅昙花一现。但千千万万个水分子,不断凝聚起来,向着东方,奔向海洋,就能烘云托日蔚然成观。

    莫非,清明的祠堂酒,也是冥冥之中先祖们维系家族兴旺的又一个密码。

    从白泉回来,再次路过莘塍董田那棵历经五六个世纪的大榕树,远远望去,还是那样郁郁葱葱,浓荫覆地。咦,这难道仅是一棵树木?它明摆着是一座简洁而隽永的文化标识。再过千百年,无论身在何方,只要一提董田“榕树陈”三个字,不用再等到手捧祠堂酒,他的后裔们就能相认。

    哦,或许这就是基业开创者特有的智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在现场
   第00005版:财富榜
   第00006版:今日仙降
   第00007版:今日飞云
   第00008版:百姓事
   第00009版:百姓事
   第00010版:聚焦点
   第00011版:议事厅
   第00012版:云江潮
   第00013版:广 告
   第00014版:车周刊
   第00015版:车周刊
   第00016版:车周刊
祠堂酒
忆祖父
父亲的脚步声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12 祠堂酒 2016-3-3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