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被惦记的书
■李浙平
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在温州市物资局开会期间,逛解放路新华书店时,看到书架上有本冯骥才的小说叫《阴阳八卦》。知道冯骥才的名,是初中时参加县文化馆组织的美术创作班,从一些绘画资料上看到。于是,向店员索取该书略翻一下,见书中水墨画插图特入眼,便花两元三毛钱,买得了这本后来被我惦记的书。
初读冯骥才的《阴阳八卦》,首先被吸引的是小说遣词造句的奇妙,作者为了表示一个意思,竟将许多相近词汇进行排列使用,这种方法近似于修辞格中的“层递”,但在小说造句的应用上不常见,读来不仅不觉繁琐,反倒是一种趣味体现,以为天津卫的人就是这样爱唠叨着过日子。其次是冯骥才塑造的人物有一股子世俗情趣,组成天津卫的民间百态,具有时代、地域和民俗的典型性。这些小人物令人爱之惜之怜之哀之笑之疼之嘲之怨之怒之耻之恨之。
这本围绕百年老字号萃华斋南纸局所反映的家业兴兴衰衰,与《红楼梦》的荣宁二府兴衰相比,它只能算是市民生活的一斑,比不得那贵族式的荣华排场,但其根本性竟有异曲同工之归宿,说出来的一个理就是万物万事都在变,变好是喜,变坏是悲,好坏喜悲都不是一个人的能耐所能把握决定。所以好坏随之,喜悲顺之,能知盈亏之妙,便有转变之机。冯骥才的开篇《闲语》说得好:“扯到小说,古往今来变来变去全是这套。小说是编的,可是编故事不编道理。故事是假的,道理是真的。倘若倒过来,故事是真的,道理是假的,谁看?”
小说中虽然惹惹是主角,令人关注,但与之发生关系的众多配角,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这是人物皆可独立展开未来的故事,这或许是《阴阳八卦》的另一个吸引人的去处。我后来读到的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蓝眼、大回就是《阴阳八卦》中人物的未来故事。在这些众多小人物中,我比较喜欢“一道千金”的尹瘦石。这老头只一笔画一条牵风筝的长线足近两丈,其用墨不焦不淡不枯不渗不糙不肥不顿不挫不断不颤的画线能耐,气坏了天津卫画界多少名人。也许这情节有点夸张,但能耐是练出来的,不是托名气立起来的,这个道理足能让人久思不乏味。
好了。不多言小说给予我的阅读快乐了。说说这本书为何被我惦记着。
某一天,大哥来我寝室小坐,看到湘妃竹书架上的《阴阳八卦》,拿出翻阅后说这本书颇有意思,带回去好好看下。于是,书,消失于我眼前。大哥几度迁居,这本书就不知下落了。当我再度想起这本书时,在新华书店却难以找到它。无书苦恼只能借助对书中情节的片段回忆来排遣。
有了网购后,让我感到购书的方便。只是我不会操作,就委托侄儿洌从网上买到的《阴阳八卦》却是二手书,书定价虽还是两元三毛钱,但现价要付11元。也许这本二手书已如古董般升值了。
拿着二手的《阴阳八卦》在读,心里总萌生一种异样的怪意,同样的字里行间却透不出令人兴奋的遐想,而那些原先觉着喜的怒的嗔的痴的憨的骚的忠的邪的傲的谦的善的诈的贪的义的媚的丑的健的弱的肥的羸的雅的俗的贫的富的仙的庶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等等无数人物,竟活不起来了,不如拿着第一本读得惬意。其实,读书就是读一个愉悦心情。当我再次读完这本二手书后,又将它如珍宝般收好,而怪意竟也荡然无存。可见书的魅力还在于书所传达出来的意思了。
有一次和洌聊天,聊到冯骥才的文章趣味时,我说你该看看这两本书,挺有意思的,读着不累。于是,将《阴阳八卦》连同《俗世奇人》带给他。第二本《阴阳八卦》又一次脱离了我的视线。
近日,在思考散文体人物典型性创作的问题时,又想到《阴阳八卦》,便委托儿媳榕蔓为之网购。书到了,一看,封面已从原先的双胶纸变成铜版纸,定价还是两元三毛钱,估计是书商因市场需要翻印的。铜版纸的封面光鲜,但容易卷边,不宜放在枕边。入眼虽是华丽,却缺了第一本书装帧的朴气。
当晚,我在这第三本《阴阳八卦》扉页上题了一段颇具感慨的话:“余初购此籍,廿余载前也。阅之甚喜。后被孟兄借读,不知归处。又嘱侄洌购之,得二手书也。复借与洌阅,亦不知今于何。因喜冯先生之文字,再托榕蔓网购之。此籍吾当存,不再借人矣。虽小气之为,无奈也,惟好籍入吾心哉。”这或许是我惦记这本书的缘由了。
草撰此文时,恰好洌来访,便与他谈及读冯骥才文章的体会,说:“好书总是令人不能忘怀。读这本书就是想从中学点写作立意和方法,有些收获。那两本书就送给你了,读来的确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