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悠悠
爱浓浓
■金 洁
得知莘塍中心小学190周年校庆,我禁不住满心欢喜。屈指数来,离开这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名校已整整18年,可我从未停止过对她的关注与思念。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这里工作过7年,那是我教师生涯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那时候,学校规模宏大,班级学生数众多,当时我就教过一个76名的学生班级,多年以后回想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一个普通教室怎么容纳得下那么多学生?听说有个班级里甚至有过86名学生的最高纪录,可老师们没有半句怨言,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那是怎样一种无私与敬业啊!当年与我们共事的邱和平、朱丽芬、张秀棉、吴彩玲、张秀娟、王莉蓉等一批老教师业务精湛,师德高尚,为学校发展尽心尽责,也为我们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
因为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学校声名鹊起,很多外施教区适龄儿童都想入校就读。还记得1993年一天,同事们为争取入学名额上演了滑稽一幕,身处其中的我颇有感触,写下《抽签》一文发表于《温州日报》,之后热情高涨,逐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先后在《瑞安日报》《温州日报》共发表文章400多篇,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所学校,因为我的处女作就在这里诞生!
当年,作为青年教师,我有幸备受领导和同事关心呵护,是他们为我搭建平台,一次次的公开教学,一次次的教师技能比赛,促使初出茅庐的我不断成长。而我之所以时过境迁仍一直心存感恩,不仅在于这段难得的工作经历,更因为愉悦的集体生活——那时候,很多老师住在紧挨学校教学楼的教工宿舍,过的是幸福的大家庭生活。紧张的教学之余,我们无需受赶路之苦,外面的交通拥堵与我们无关,即便下雨天忘带雨伞问题也不大,两分钟光景,就可快速回到学校住所,虽然环境简陋,可我们都不觉得委屈,因为屋里笑声不断。锅碗瓢盆交响曲奏响了,这时要是缺少油盐酱醋不必着急,随便去哪家“借”点过来以解燃眉之急。吃饭时,我们端着饭碗东家进西家出,美味佳肴共分享。茶余饭后,我们天南海北聊天拉家常,有时也见缝插针搞娱乐。到了周末,我们还拖家带口到同事家去串门,酒足饭饱仍不肯撤离,挨个儿睡在同事家地板上任由呼噜声此起彼伏……如此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如此温暖人心的同事情谊,弥足珍贵,无法忘却。
1998年8月,我调去市实验小学。与此同时,我姐姐从家乡湖岭调到这所我曾工作7年的学校。原以为姐姐只是随着我们姐妹俩同时调动与我擦肩而过,不成想因为姐姐,这所学校也因此成了我的伤心之地,因为一年后姐姐就患病,而后永远离开了我们!再后来,外甥——姐姐的儿子大学毕业也来到这里,开始他的教师生涯,完成姐姐未竟事业。就这样,这所塘河边上古老而美丽的学校,在我生命中留下挥之不去的深刻记忆。
如今,学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行走在环境优美的校园,扑面而来是如沐春风的温馨气息。不管时间多久,无论海角天涯,我都愿深深祝福她——莘塍中心小学!